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可引致二尖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常与房室管畸形、大动脉错位、单心室、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左心室流出道或主动脉出口狭窄、主动脉缩窄、法洛四联症等疾病并存,单独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很少见。二尖瓣由瓣环、瓣叶、腱索、乳头肌和左心房壁等结构组成,任何一个或数个组成结构发育异常均可产生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大多数病例多种组成结构均发育异常,致左侧房室血流通道多处发生狭窄。
本病需与其它儿童二尖瓣病变进行鉴别,如小儿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小儿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轻度可不出现症状,中度以上狭窄患儿可出现疲乏、心悸、气短、活动后呼吸困难,并伴有口周轻度青紫,面颊潮红,所谓“二尖瓣面容”,严重者可出现咯血或血性泡沫痰,端坐呼吸及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患儿体征表现为心前区饱满,心尖部可闻低调隆隆样舒张期杂音,杂音范围较局限,常伴有舒张期震颤。心尖部第一心音亢进,肺动脉第二音亢进且分裂。胸骨左缘3~4肋间或心尖部内上方可闻响亮的二尖瓣开放拍击音(二尖瓣开瓣音)。有活动性风湿心脏炎及左房扩大、压力增高者常并发房性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纤颤等,尤其后者多提示有风湿活动。而可与本病鉴别的最主要的一点是先天性二尖瓣狭窄呈现症状的时间早,且无风湿热病史,约3%的病人在出生后1个月内,75%在出生后1年内呈现症状。
先天性二尖瓣狭窄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主要认为是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发生异常而导致发育不全。
先天性二尖瓣畸形的临床表现与后天获得的二尖瓣病变相似,但呈现症状的时间早,且无风湿热病史,约30%的病人在出生后1个月内、75%在出生后1年内呈现症状。常见的症状为气急、端坐呼吸、肺水肿和反复发作肺部感染。病情严重者由于并发肺循环高压,呈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发绀。
胸部X线检查:心脏阴影增大,左心房扩大异常显著,肺动脉圆锥突出,肺郁血引致肺血管影纹增粗,病情严重者可呈现肺水肿征象。心电图检查:典型征象为P波增宽,有切迹。右胸导联呈现增大的双相P波表示左心房肥大,二尖瓣狭窄病例显示右心室肥大,电轴右偏。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例则显示左心室肥大和劳损或左右心室肥大。心房颤动很少见。心导管检查和选择性左心造影检查:心导管和选择性左心造影检查可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和轻重程度,查明肺循环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并可判断并有的其它先天性心脏血管疾病。
超声心动图检查:切面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直接显示瓣叶形态、活动及对合情况,测定瓣口大小,有无瓣上环和瓣下结构的形态。超声脉冲多普勒检查尚可判定二尖瓣有无返流及其程度。超声心动图亦可检查并存的其它心脏血管病变。
尚无有效预防措施。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同时注意一些潜在的全并症并积极处理,是防止引起更为严重的危害的唯一有效措施。在手术效果上,二尖瓣狭窄病例,瓣膜修复整形术的手术死亡率为25~4%。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人手术死亡率则仅3~1%。瓣膜替换术在二尖瓣狭窄病例手术死亡率为2~6%,二尖瓣关闭不全为3%。术后生存的病例虽然半数以上左心房、左心室之间仍有残余的舒张压差或心尖区仍可听到收缩期杂音,但近9%的病例心功能恢复到I级。
本病常与房室管畸形、大动脉错位、单心室、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左心室流出道或主动脉出口狭窄、主动脉缩窄、法乐四联症等多种先天性心脏血管疾病合并存在,严重者可并发肺循环高压。对于接受手术的患儿,还可能并发一些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呼吸功能障碍和严重心律失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