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是FGIDs中最具代表性和常见的疾病之一。
1.慢性细菌感染:多次粪便常规及培养有阳性发现,以及充分有效地抗生素系统性治疗,症状改善明显,可明确诊断。
2.慢性阿米巴痢疾:多次大便找阿米巴及甲硝唑试验治疗可明确诊断。
3.血吸虫感染:血吸虫疫区病人可作乙状镜检查,取直肠黏膜找血吸虫卵,或用粪便孵化法和其他方法加以鉴别。
4.吸收不良综合征:有腹泻,但大便中常有脂肪和未消化食物。
5.肠肿瘤:小肠的良性小肿瘤可发生腹泻和间歇性发作的部分肠梗阻。结肠肿瘤也可以出现类似肠道功能性疾病的症状。特别是对老年人应注意。可进行X线钡剂造影检查或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6.溃疡性结肠炎:有发热、脓血便等异常表现。经X线钡剂造影或结肠镜检查可以鉴别。
1.胃肠道动力紊乱 IBS患者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周期明显缩短,空肠出现较多离散的丛集收缩波,且腹痛发作者中68%与之有关。这些变化在应激和睡眠中更为明显。另外,腹泻型IBS患者小肠、结肠转运时间增快,而便秘型患者则明显减慢。上述变化与IBS的症状关系尚不明确。
2.内脏感觉异常 内脏敏感性增高是IBS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也是IBS的生物学标志之一。研究发现IBS患者多数具有对管腔(直肠)扩张感觉过敏的临床特征,其平均痛觉阈值下降、直肠扩张后的不适程度增强或有异常的内脏-躯体放射痛,提示脊髓水平对内脏感觉信号处理的异常。
3.精神因素 心理应激对胃肠道功能有显著影响,它在IBS症状的诱发、加重和持续化中起重要作用。心理社会因素对IBS的影响可表现为:对胃肠生理的作用,对疾病的体验、疾病行为和疾病后果的影响,对行为干预指征的影响。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在IBS患者中具有更高的发生率。胃肠门诊中相当部分患者伴有心理障碍,其中以焦虑、抑郁为主。
4.肠道感染 部分IBS患者在发病前有肠道感染史,在由各种病原,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患者中20%~25%在急性感染后发生肠功能紊乱,有10%可发展为感染后IBS。肠道感染可对肠黏膜上皮屏障和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导致肠功能紊乱,诱发IBS。肥大细胞是肠道黏膜组织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肠道炎症时,肥大细胞受到抗原刺激而脱颗粒,其介质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或分泌细胞,也可能首先兴奋其周围的神经细胞,再由后者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5.其他 部分IBS患者的症状与食物有关,可加重其症状。食物中的纤维发酵可能是过多气体产生的原因。此外,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也是产生症状的原因之一。
1.症状 IBS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并迁延,但患者全身情况基本不受影响。其症状无特异性,所有症状皆可见于器质性胃肠病。典型症状为与排便异常(形状/次数)相关的腹痛、腹胀。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腹泻便秘交替型。精神、饮食、寒冷等因素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
(1)腹痛:是IBS的主要症状,伴有大便次数或形状的异常,腹痛多于排便后缓解,部分病人易在进食后出现。腹痛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但不会进行性加重。极少于睡眠中发作。
(2)腹泻:①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量少,呈糊状,含大量黏液,但无血液,镜检大致正常;②禁食72h后症状消失;③夜间不出现,有别于器质性疾患;④约1/4患者可因进食诱发;⑤不少患者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
(3)便秘: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可带较多黏液。便秘可间断或与腹泻相交替,常伴排便不尽感。早期多为间断性,后期持续存在,甚至长期依赖泻药。
(4)腹胀:白天较重,尤其在午后。夜间睡眠后减轻。腹围一般并不增大。
(5)非结肠源性症状和胃肠外症状:近半数患者有胃灼热、早饱、恶心、呕吐等上胃肠道症状。疲乏、背痛、头痛、心悸、呼吸不畅、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胃肠外表现较器质性肠病显著多见。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紧张、多疑、敌意等。
2.体征 通常无阳性发现。部分患者有多汗、脉快、血压高等自主神经失调表现。有时可于腹部触及乙状结肠曲或痛性肠襻。行乙状结肠镜检时极易感到腹痛,对注气反应敏感。以上现象对诊断有提示性。
IBS诊断标准以症状学为依据,诊断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推荐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罗马Ⅱ标准:过去12个月至少累计12周(不必是连续的)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如下3项症状的2项:①腹部不适或腹痛在排便后缓解;②腹部不适或腹痛发生伴有排便次数的改变;③腹部不适或腹痛发生伴有大便性状的改变。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IBS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净感);④黏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
1.X线钡灌肠检查:常无异常发现。少数病例因肠管痉挛出现“线征”。其他非特异性的表现可有结肠袋加深或增多等。
2.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肉眼观察黏膜无异常,活检也无异常。但在插镜时可引起痉挛、疼痛,或在充气时引起疼痛。如疑有脾区综合征,可在检查时慢慢注入100~200ml气体,然后迅速将镜拔出,嘱病人坐起,在5~10min后即可出现左上腹痛,向左肩放射,这可作为脾区综合征的客观指征。有的医生在直肠中放入气囊,打气后病人出现疼痛。过敏结肠病人出现腹痛时,气囊的压力比正常人明显低。
生活要规律,思想要开朗、加强身体锻炼,不要乱用药物,有病早去医院诊治。饮食中要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无论腹泻还是便秘,补充纤维都有好处。纤维可加速食物的运动,使粪便变软,增加粪容量,因而使排便顺利。瓜果、蔬菜、谷类、玉米等食物中富含植物纤维,每日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蔬菜,如芹菜、白菜、油菜等绿色蔬菜,饭后要吃一些水果,如梨、柑桔、西瓜等。谷类、玉米等粗粮要与精米细粮搭配调剂。
常见失眠,焦虑,自主神经失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