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既往观点一直认为儿童PE在临床少见,但国内外大量资料及尸检证实本病并非罕见病,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存在PE发生的高危因素,是造成儿童PE的主要病因,如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肾病综合征合并高凝状态等。
鉴别诊断包括大叶肺炎、吸入性肺炎、肺不张、气胸、胸膜炎、哮喘、夹层主动脉瘤及心肌梗死、心包填塞、限制性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及右心衰竭等。肺栓塞如继发细菌感染,可形成肺脓肿。肺脓肿(Lung abscess)是多种病原菌感染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导致组织坏死、破坏、液化形成脓肿。以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
儿童PE的栓子来源与成人不同,由于儿童的下肢DVT和盆腔血栓较少见,故来自这些部位的栓子脱落引起的PE并非常见原因。小儿的栓子来源较为分散,与成人相比,因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镰状细胞贫血等)或医源性因素(如留置静脉导管、胃肠外营养)引起者更为常见。肺栓塞90%起源于下肢静脉(股静脉及盆腔静脉)的血栓,某些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炎、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后、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症,或五官、尿路、肠道感染后的并发症,以及静脉点滴、心内插管检查、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等。还可见于长期卧床、营养不良、腹泻脱水的患儿,偶可发生于镰刀状细胞性贫血。脂肪性栓塞多见于骨折后。
1.症状
小儿PE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且变化颇大,可以从无症状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发生猝死。
有呼吸困难及气促,尤以活动后明显,胸痛,包括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胸痛;晕厥可为肺栓塞的唯一或首发症状,烦躁不安、惊恐或濒死感;常为小量咯血,大咯血较少见,咳嗽,心悸;大块或广泛肺栓塞可引起急性肺心病。
2.体征
有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变化,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发绀、发热,多为低热,少数患者可有中度以上的发热;颈静脉充盈或搏动、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和/或湿啰音,偶可闻及血管杂音,可有胸腔积液的相应体征。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或分裂,P2>A2,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
1.非特异性检查
包括血常规及酶谱、胸片、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等均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但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肺部X线检查多有异常发现,如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变细,稀疏或消失,肺野透亮度增加;肺野局部浸润性阴影,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肺不张或肺膨胀不全等。血气常表现为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αO2)升高,部分病人可正常。
约30%出现异常,常见V1~V4的T波改变和ST段异常,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等。但其改变无特异性,X线和心电图早期改变往往不明显,易漏诊。
2.血浆D-二聚体(D-dimer)
该检查已经成为临床诊断PE的重要的初步筛选试验。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可溶性降解产物,为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在血栓栓塞时因血栓纤维蛋白溶解使其血中浓度升高。D-二聚体对急性PE的诊断敏感性达92%~100%,但其特异性较低,仅为40%~43%。手术、肿瘤、炎症、感染、组织坏死等均可使其升高。若其含量低于500ug/L,可基本除外急性PE。
3.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是PE的重要诊断方法,典型征象可作为确诊依据,放射性核素的分布与肺血流成比例,表现为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而通气显像正常或接近正常。
4.螺旋CT和电子束CT造影
由于其无创性引起重视,能够发现段以上肺动脉内的栓子,为确诊检查之一。
5.核磁共振成像(MRI)
对段以上肺动脉内栓子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患者更易接受。MRI具有潜在的识别新旧血栓的能力,有可能成为将来确定溶栓方案的依据。
6.肺动脉造影
仍为诊断PE的“金标准”,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5%~98%。但因其有创性,故不作为一线检查方法。
预防肺部发生栓塞及梗死,主要是对长期患病者,特别在手术后应注意早期作主动与被动活动,按摩疗法,以减少血流停滞的机会。应注意液体摄入量,避免血液循环的停滞或郁积。维持营养亦属重要。预防PE可用静脉滤器,适用于有下肢静脉血栓者,防止栓子脱落入肺。
肺栓塞本身常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炎、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后、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减少症,或五官、尿路、肠道感染后的并发症,以及静脉点滴、心内插管检查、外科手术后、长期卧床、营养不良、腹泻脱水等患儿的并发症。极大或广泛的肺栓塞病例,急性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等,是肺栓塞常见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