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药物急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性肾损害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最为常见,须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相鉴别,如有明显用药史,用药过程中或用药后肌酐清除率较正常下降50%以上,B型超声显示双肾增大或正常,在除外肾前性与肾后性氮质血症应考虑药物性肾小管坏死。
2.急性肾功能衰竭 药物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应与由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及狼疮性肾炎及小血管炎相关性肾炎所致的急性肾衰相鉴别,其鉴别要点是,上述非药物性急性肾衰均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共同表现,但各自还有原发病的特征性表现,病理变化也具有相应特点,肾脏损害多发生于使用药物之前。
3.急性间质性肾炎 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有可疑的过敏药物合用史,有全身过敏表现,尿检可见无菌性白细胞尿,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占1/3和(或)蛋白尿,肾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功能在短期内出现进行性下降,伴近端和(或)远端肾小管功能的部分损伤,血中IgE升高有助于诊断,肾活检有助于确诊。
4.急性肾小球肾炎 药物性肾损害有时可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出现蛋白尿,血尿,血压升高及水肿,与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相似,有时难以鉴别,但急性肾炎常出现于感染后,而药物性肾损害多有明确的用药史。
5.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一些药物如止痛剂的肾损害进展相对缓慢,临床表现有轻度蛋白尿,尿浓缩功能减退和血压升高,与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易于混淆,但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先有高血压病史,起病缓慢,高血压病史5~10年后才出现肾损。
(一)发病原因
1.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害的原因 肾脏对药物毒性反应特别敏感,其原因主要有:
(1)肾脏血流量特别丰富:占心输出量的20%~25%,按单位面积计算,是各器官血流量最大的一个,因而大量的药物可进入肾脏。
(2)肾内毛细血管的表面积大:易发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
(3)排泄物浓度:作用于肾小管表面的排泄物浓度高,这是由于对血流浓缩系统的作用所致,此外近端小管对多种药物有分泌和重吸收作用,也增加了药物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机会。
(4)肾小管的代谢率高:在其分泌和重吸收过程中,药物常集中于肾小管表面或细胞内,易发生药物中毒。
5)对药物敏感:肾脏耗氧量大,对缺血,缺氧敏感,因此对影响血流的药物敏感。
(6)易感性:肾脏疾病增加了对药物损害的易感性,低白蛋白血症增加了游离型药物的浓度,肾功能不全又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肾脏疾病以及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龄人的肾脏储备功能较低。
2.易致肾损害的常见药物
(1)抗生素及磺胺类:包括: ①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以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毒性作用最强, ②青霉素类:各种半合成青霉素均可诱发肾脏损害, ③头孢霉素类:以第一代头孢霉素最明显, ④多黏菌素, ⑤四环素族:增加蛋白分解,加重氮质血症, ⑥两性霉素B, ⑦万古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
(2)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lDs):包括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布洛芬,保泰松,萘普生(甲氧萘丙酸),吲哚美辛(消炎痛),吡罗昔康(炎痛喜康),喜乐宝等。
(3)X线造影剂:主要为含碘造影剂。
(4)抗肿瘤药物:包括顺铂,氨甲蝶呤,链氨霉素,亚硝基脲类(卡莫司汀,氯乙环,己硝脲)。
(5)利尿剂:包括渗透性利尿剂及呋塞米。
(6)中草药:主要有马兜铃,木通,防己,厚朴,细辛,益母草等。
(7)其他药物:如青霉胺,卡托普利,避孕药,环孢素,肾上腺素等。
(二)发病机制药物性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
1.收缩肾脏血管,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 血流量减少可降低肾脏滤过清除功能,同时还可导致肾脏缺血缺氧,导致进一步肾损害。
2.直接肾脏毒性 药物在肾小管内浓度增高至中毒浓度时,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程度与剂量有关,机制有: (1)直接损伤细胞膜,改变膜的通透性和离子转运功能, (2)破坏胞浆线粒体,抑制酶的活性及蛋白质合成,使钙内流,细胞骨架结构破坏,上皮细胞坏死, (3)产生氧自由基, (4)作用于上皮细胞DNA,发生交联,或抑制DNA复制有关酶活性,阻抑肾小管上皮细胞新陈代谢, (5)高渗透性直接损害。
3.免疫炎症反应 包括: (1)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在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中起重要作用, (2)诱导产生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介导免疫损伤, (3)药物与肾小管或肾间质蛋白作用,使其成为半抗原或抗原,诱导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发免疫炎症反应, (4)特发性炎症反应。
4.梗阻性肾病 变磺胺结晶沉积堵塞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细胞浸润,大剂量氨甲蝶呤,以及超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通过梗阻引起肾损害。
5.诱发加重因素 包括: (1)肾功能减退,药物半衰期延长, (2)低蛋白血症使药物游离度增大,这样使药物更易达到中毒剂量,上述几种肾脏损害机制,可以单独存在,或者由一种药物同时激发而并存。
1、 急性肾小管坏死或肾小管损伤:是药物性肾损害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急性肾小管损伤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脱落和细胞凋亡。药物性肾损害程度较轻时,表现为急性肾小管损伤,损伤较重时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同一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可以急性肾小管损伤和急性肾小管坏东西同时并存,或在受损早期表现以急性肾小管损伤为主,受损晚期以肾小管坏死为主。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小管损伤的药物中以氨基糖甙类引起者最为常见。其他如头孢菌素、二性霉素B、万古霉素、造影剂、重金属(汞、铅等)、顺铂等也可引起。急性肾小管损伤和急性肾小管坏死均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2、 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肾炎常伴有皮疹、关节痛、发热等全身症状,但也可不伴上述症状。病人可有肾脏肿大,肾音质同广泛细胞浸润,个别情况下可伴有小管损伤。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药物以青霉素较为常见,万以半合成青霉素引起者最为常见,多于用药手1-2周发病。其它如头孢菌素A、巯甲丙脯酸、青霉胺、利福平、甲氰咪胍、别嘌呤醇、喹诺酮类、尹米配能等也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任何其他可引起过敏的药物均有可能伴发急性间质性肾炎。
3、 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药物有非固醇类消炎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环孢素A、造影剂等。非固醇类消炎药对已有肾损害者或老年人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转换酶抑制剂可引起肾动脉狭窄(尤其双侧肾动脉狭窄或移植肾动脉狭窄)、严重肾动脉硬化者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
4、 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歇:引起的药物有:磺胺、甲氨喋呤、无环鸟苷、造影剂、二甲麦角胺新碱等。这些药物的结晶可阻塞肾小管或集合管,造成“肾内阻塞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5、 慢性间质性肾炎:药物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其肾脏病理主要表现为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和局灶性啉巴单核细胞浸润。严重者可伴有局灶或完全性肾小球硬化。慢性间质性肾炎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往往通过实验检查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的药物以止痛剂较为常见,其他如某些非固醇类抗炎药。某些金属制剂(顺铂、锂、铅、汞、镉等)、环怨素A、硝基化全物、甲氨喋呤等也可引起。
6、 肾小球疾病:药物引起的慢性或急进性肾小球疾病有以下几种:
①微小病变型肾病:引起的药物有转换酶抑制剂、非固醇类抗炎药。
②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如海洛因等引起。
③膜性肾病:如青霉胺、转换酶抑制剂、金制剂、汞制剂等引起。
④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如青霉胺、碳氢化合物等引起。
7、 肾小管功能损害:包括肾小管转输障碍所引起之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肾小管酸中毒等。这类药物主要有:四环素、二性霉素、环孢霉素A、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氨苯喋啶、速尿等)、链脲霉素、重金属,以及其他引起急、慢性间质性肾炎的药物,均可导致肾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损害。
8、 肾血管损害:如环孢素A等,可引起肾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损害,致血压升高和肾功能损伤。如氟脲嘧啶、丝裂霉素、环孢素A等药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溶血性贫血,酷似溶血—尿毒综合征,不有的药物可引起系统性血管炎,致死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9、 其他:某些药物(如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苯妥因钠、他巴唑等)可致狼疮样综合征,其表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似,但累及肾脏者较少。有的药物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增多,致抗利尿激素过多综合征,无端小管水重吸收过多引起水肿、低钠血症等(如巴比妥、苯妥基钠、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氯磺丙脲、噻嗪类利尿剂、安妥明、甲氨酰杂氮蕈、某些麻醉药等)
1.血液 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时可见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IgG,组胺升高;不同的临床表现类别可出现相应的血液生化方面的改变,血药浓度监测对环孢素肾损害,氨基糖苷类肾损害及顺铂肾毒性作用有一定诊断价值,如环孢素安全血浓度<250ng/ml全血,超过这一浓度,肾损害可能性较大, 2.尿液 依表现类型不同可以出现少尿,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及肾小管功能改变,磺胺药物肾损害时,尿中可出现大量磺胺结晶;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时,尿中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此外,尿渗透压多明显低于正常,反映肾小管功能的一些小分子蛋白如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均升高,尿N-乙酰-β-D葡萄糖氨基苷酶(NAG)水平也增高。
1.核素检查(SPECT) 如双肾67镓(67Ga)静态显像,间质性肾炎时,双肾镓吸收均匀且浓度高,以48h右吸收最多,对诊断药物所致的间质性肾炎有较大的帮助, 99mTc二乙三胺五醋酸(DTPA)三相动态显像,在肾小管-间质病变时显示肾灌注好但肾实质吸收功能差,肾小管功能受损时,131Ⅰ-邻碘马尿酸钠(OIH)动态肾显像不清,并特别敏感,诊断符合率达95%。
2.X线 X线片持续存在较稠密的阴影,是造影剂肾中毒的一个敏感指标,但缺乏特异性。
3.B超 药物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B超常显示双肾体积对称性增大。
1.重视药物性肾损害 做到早期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警觉,由于临床医生对药物所致的肾损害认识不足,又由于某些药所致的肾病变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及肾脏有巨大的储备代偿能力,致使药物性肾病不易早发现,常将药物的中毒症状误认为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症状,造成延误诊治,甚至发展为不可逆转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治疗肾脏病的药物本身就有肾毒性,因此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提高警觉,早发现,早停药,早治疗。
2.了解药物特点,合理用药 临床医生应熟悉大剂量造影剂时为了避免或减轻肾损伤的药理特性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充分认识药物的肾毒性及其他不良反应,以减少药物性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特别是现在新药品种繁多,临床医生对所用药物的成分,体内过程,药代动力学特点,与其他药物合用情况往往缺乏了解,导致用药不当,一些基层医院的医生对抗生素,尤其是一些有肾毒作用的抗生素,使用较随意,且常联合用两种以上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增加了肾损害发生的几率,临床医生应注意加强预防本病的意识,掌握药物的相关知识,合理用药。
3.个性化治疗 不少临床医生在用药时,机械刻板,未能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如对高龄,有血容量不足或肾脏存在慢性损害等危险因素的病人未能减少药物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今后应强调个性化治疗,减少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
4.药物性肾损害的治疗时机 药物性肾损伤的治疗时机及处理措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如能及时及正确治疗,多数药物性肾损害患者可以转危为安,甚至肾功能可望完全恢复正常,但一些医疗单位在发生了药物性肾损害后处理上不十分积极,仅将药物停用而没有抓住时机给予必要的促进排泄和保肾药物,无条件或未予进行及时的血液净化治疗也影响了对药物性肾损害的治疗效果,因此应重视及时处理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