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时期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小儿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小儿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传染病。AIDS为目前人类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相鉴别,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等可助诊断。
艾滋病的病原体为HIV,HIV属人类反转录病毒中慢病毒亚科,是一种典型的C型RNA病毒,内含一条单链核糖核酸(ssRNA)。
小儿感染HIV后,约经过5年左右的潜伏期才出现症状,绝大多数宫内HIV感染的婴儿在出生时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正常。15%~25%围生期HIV感染的婴儿在生后数月发病,以后每年约以10%的比例增加。发病后1~5年内死亡,少数病儿可存活9年或更长。故小儿艾滋病的临床经过较成人艾滋病更为凶险。在确诊艾滋病之前,患儿常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包括轻度生长迟缓,肝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间歇发热,非特异性间歇性腹泻和慢性皮肤感染等,易与儿科其他疾病混淆而延误诊断。故应提高警惕,详细询问病史,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考虑HIV感染的可能。
1.病因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检测:可用于HI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现症患者的诊断。但由于早期感染血清抗体出现较迟,一般在感染后22~27天才能检出,因此抗体阴性不能排除HIV早期感染,应在2~4周后复查。应注意,18个月以下婴儿可存在来自母体的被动抗体。
①筛选试验:采用ELISA或免疫荧光试验检查血清HIV抗体,阳性者应做验证试验,以排除假阳性反应。
②验证试验:用免疫印迹试验检查血清抗gp120、抗gp41和抗gp24。阳性可以确立HIV感染的诊断。
(2)抗原检查:检查血清中p24抗原,其出现早于血清抗体,因此可用于早期诊断。
(3)HIV核酸检查:用PCR技术检测血清中HIV RNA,其阳性结果常较p24抗原检测早3~5天,较抗体检测早1~3周,并可定量检测。所以是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和抗病毒药物疗效的理想指标。该方法很敏感,应注意避免标本间交叉污染所造成的假阳性。 用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检查组织或细胞内的HIV 核酸。但并非常规诊断方法。
2.免疫学检查 可了解病人的免疫功能状态,对疾病的分期、预后及治疗甚为重要。
(1)血细胞检查:包括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计数减少等。
(2)淋巴细胞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正常CD4 T细胞/CD8 T细胞比值为1.5~2.0,AIDS时低于1.0。此外,CD4 T细胞绝对计数有助于疾病的分期和判断疗效。
(3)皮肤迟发性变态反应试验:HIV感染者低下或阴性。
(4)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复合物及自身抗体等。
3.免疫状况分类 各年龄小儿CD4 T淋巴细胞正常值存在差异,在判别T淋巴细胞受抑制时应注意年龄特点。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以周围血中CD4 T淋巴细胞绝对值或CD4 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百分率示来表示病人的免疫状况,做以下分类(表2)。
常规做X线胸片、B超、CT、心电图等检查。
能预防HIV感染的疫苗称预防性疫苗,而能阻止感染后进展成AIDS的疫苗称治疗性疫苗。至今尚无有明确应用前景的HIV疫苗可供广泛使用。疫苗研制中的主要困难在于对HIV致病机制和宿主对HIV的免疫应答了解仍不够。另一重要障碍是HIV变异株的不断出现。在HIV感染者中,HIV-1的突变率为每年0.1%~1%。这就意味着,每个HIV(+)者体内不是只有一株病毒,而是有一群HIV变异株。每一变种的致病性、生长速度和传播特性均各异。HIV的遗传变异将影响其致病机制。 一个好的预防性疫苗应是很小的剂量就能诱导出长期稳定的、全身和黏膜的保护性免疫,并对世界上流行的抗原性不同的HIV株均有保护作用。它必须有效、安全、稳定、易保存,使用简便和价廉。
1.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主要指AIDS脑病,小儿AIDS患者发生率较高。在围生期HIV感染儿中发生率约为23%,其发作常伴免疫缺陷的恶化。最严重的临床经过为亚急性脑病,常于症状出现后数周至数月死亡。其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脑萎缩。
2.其他并发症状 消化系统常见消耗综合征。有资料表明,约0.5%的小儿AIDS发生恶性肿瘤,常见肿瘤类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Kaposi肉瘤、B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肝母细胞瘤等。小儿AIDS的心血管并发症近年已引起重视。伴随CD4 T淋巴细胞减少,可见渐进性左室功能障碍。机会感染(隐球菌病和曲菌病)和恶性肿瘤(Kaposi肉瘤)均可引起儿童和成人AIDS的心脏疾患。临床上可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包填塞、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传导紊乱和猝死等。亦可出现肾炎和肾病表现。HIV感染儿童的血液系统异常,常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尚有生长迟缓,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腹泻和慢性皮肤感染, 可发生严重败血症、机会性肺炎、间质性肺炎、脑膜炎、泌尿系感染、蜂窝组织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各脏器阿米巴病、结核菌感染、EB病毒感染、利斯特菌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