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因此常用“急性鼻咽炎”(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诊断名词,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鼻咽感染常可出现并发症,涉及邻近器官如喉、气管、肺、口腔、鼻窦、中耳、眼以及颈淋巴结等。有时鼻咽部原发病的症状已好转或消失,而其并发症可迁延或加重,故必须对上呼吸道感染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特点作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疗效,切不可认为是日常小病而轻率对待。本病的病原体90%以上为病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是指鼻、鼻窦、咽、喉部的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常可侵及口腔、中耳、眼部、颈淋巴结等邻近器官,如炎症向下蔓延则可引起 气管炎 、支气管炎或 肺炎 。婴儿表现为起病急,进食减少、 腹泻 、呕吐、发热。高热时可引起高热惊厥,而咳嗽症状不明显,儿童表现为咳嗽、鼻塞等局部症状为主,如为链球菌感染,可引起急性 肾炎 、 风湿热 等疾病。本病预后良好。
诊断:
1.有受凉、受潮或有与本病患者接触史。
2.年长儿仅有鼻塞、流涕、微热及咽部干痛或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婴幼儿患者可因鼻塞而拒奶或呼吸急促。
3.咽部充血,有的扁桃体充血、肿胀。
4.体征除具有咽部有不同程度充血外,余均正常,有时有痰鸣音,咳嗽后消失。
5.一般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接近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增高。
6.X线检查阴性,并咽部分泌物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或荧光免疫检查可有阳性发现(必要时做) 如何治疗:
应注意下列几方面:
1.流行情况 了解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帮助。患某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不但患者症状相似,其并发症也大致相同。有些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如幼儿急疹、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起病时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故应注意当地流行情况,以便鉴别。
2.体格检查 仔细做全身格检查,以排除其它疾病。观察全咽部,包括扁桃体、软腭及咽后壁,如扁桃体及咽部粘膜红肿较重,则细菌与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当扁桃体上有脓性分泌物时,应考虑链球菌感染。如扁桃体上有较大的膜性渗出物或超出扁桃体范围,需认真排除白喉。一般以咽涂片检查细菌,必要时作培养。如急性咽炎的同时,还有出血性皮疹,则必须排除败血症及脑膜炎。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不难诊断,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有明显的流行病史,局部症状较轻,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病程较长。
2.急性传染病早期
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等,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3.急性阑尾炎
伴腹痛者应注意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本病腹痛常先于发热,腹痛部位以右下腹为主,呈持续性,有固定压痛点、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等体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在排除上述疾病后,尚应对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进行鉴别:病毒性抑或细菌性感染,以便指导治疗。
(一)发病原因
1.病原体 以病毒为主,可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支原体和细菌较少见,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黏膜失去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发混合感染。
(1)常见病毒:
①鼻病毒(rhinovirus):有100余种不同血清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分离需特殊方法,两者皆为常见的病原,其感染症状局限于上呼吸道,多在鼻部,
②柯萨基病毒(parvovirus)及埃可(ECHO)病毒:此类病毒均微小,属于微小病毒(Picomavims)常引起鼻咽部炎症,
③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分甲,乙,丙三种血清型,甲型可因其抗原结构发生较剧烈的变异而导致大流行,估计每隔10~15年一次,乙型流行规模较小且局限,丙型一般只造成散发流行,病情较轻,以上三型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主要引起上感,也可以引起喉,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④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分4种血清型,1型称“红细胞吸附病毒2型”(HA2);2型称“哮吼类病毒”1型(HA1),往往引起细支气管炎或肺炎,也常出现哮吼;3型为地方性流行,全年均可发生,传染性强,能引起婴儿气管炎和肺炎,多数1岁内可感染;4型又称M-25,较少见,可在儿童及成人中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⑤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仅有一型,对婴幼儿呼吸道有强致病力,可引起小流行,1岁以内婴儿约75%左右发生毛细支气管炎,30%左右致喉,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等,2岁以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减少,5岁以后,仅表现为轻型上感,下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以上所述后三种病毒均属于黏液病毒(表1),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冠状病毒较为多见,
⑥腺病毒(adenovirus):有41种不同血清型,可致轻重不同的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咽炎,咽炎,咽-结合膜炎,滤泡性结膜炎,也可引起肺炎流行,3,7型腺病毒可持续存在于上呼吸道腺体中,可引起致死性肺炎,第8型腺病毒容易在学龄儿童中引起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第3,7,11型可致咽,结膜炎,1979~1983年夏季曾由于游泳在北京引起3,7型腺病毒咽结膜热流行。
(2)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又名肺炎原浆菌或胸膜肺炎样微生物(简称PPLO),不但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多见于5~14岁小儿。
(3)常见细菌:仅为原发性上呼吸道感染的10%左右,侵入上呼吸道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大多属于β溶血性链球菌A组,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及葡萄球菌,其中链球菌往往引起原发性咽炎,卡他奈瑟球菌,是鼻咽部常见菌群之一,有时在呼吸道可发展为致病菌感染,且有增多趋势,但次于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感染,
2.诱发因素 营养不良,缺乏锻炼或过度疲劳,以及有过敏体质的小儿,因身体防御能力降低,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特别在消化不良,佝偻病以及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或后天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并发这类感染时,往往出现严重症状,在气候改变较多的冬春季节,更易造成流行,必须指出,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不但取决于侵入的病原体种类,毒性和数量,且与宿主防御功能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如居住拥挤,大气污染,被动吸烟,间接吸入烟雾,均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促使病原体生长繁殖,故加强锻炼,改善营养状况与环境卫生对预防上感十分重要。
(二)发病机制小儿由于防御功能不完善,易患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黏液腺分泌不足,纤毛运动差,因而物理性的非免疫防御功能就较成人为差,分泌型IgA生成不足使气道易受微生物侵袭,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和(或)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此外,由于支气管高反应性的存在,致使部分婴幼儿因呼吸道感染等因素而诱发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
1.一般类型上感
(1)症状①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多于3~4天内自然痊愈。②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0C~400C,热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可因高热引起惊厥。年长儿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轻,可仅轻度发热。
(2)体征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好发于春夏季,散发或发生小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颈及耳后淋巴结增大。病程1~2周。
缺少特异性诊断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分类对区分病毒或细菌感染有一定意义。前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后者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本病多为病毒感染,一般白细胞偏低或在正常范围,但在早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较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多增高,严重病例也可减低,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仍增高。
2.血生化检查。
1.心电图 必要时做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有无心肌损害。
2.X线检查 做胸部X线检查,明确有无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等。
2.讲卫生,避免发病诱因 穿衣过多过少,室温过高过低,天气骤变,环境污染和被动吸烟等,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因。
3.避免交叉感染 接触病人后洗手,在一般托幼机构及医院必要时穿隔离衣,隔离不但保护邻近小儿,还可减少病儿发生并发症,病房应实行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及时消毒病人的床铺衣物,以免病原播散,在家庭中,成人患者应避免与健康儿童接触。
4.药物预防 卡慢舒,婴幼儿5ml,儿童10ml口服,3次/d,3~6个月为一疗程,左旋咪唑2.5mg/(kg·d),一周服2天,3个月为一疗程,中药黄芪每天6~9g,连服2~3个月,以上药物有提高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作用,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应用后可减少复发次数,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曾用中药加味玉屏风散(配方:生黄芪9g,白术6g,防风3g,生牡蛎9g,陈皮6g,山药9g,研成细末)2次/d,每次3g,口服,通过3年观察,认为此药似能提高体弱儿免疫力,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
5.注射疫苗 最近认为,应用减毒病毒疫苗,由鼻腔内滴入和(或)雾化吸入,可以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黏膜表面分泌型IgA产生,从而增强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大量研究指出,分泌型IgA对抗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比任何血清抗体更佳,由于肠道病毒和鼻病毒的型别太多,很难用疫苗预防。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很多并发症,在婴幼儿时期常并发急性心肌炎,支气管炎,肺炎等,较长儿童可并发肾炎,风湿热,鼻窦炎等,并发症分三大类:
1.感染蔓延至附近器官 感染自鼻咽部蔓延至附近器官,较为常见的有急性结膜炎,鼻窦炎,口腔炎,喉炎,中耳炎和颈淋巴结炎,其他如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上颌骨骨髓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2.感染播散到全身 病原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细菌感染并发败血症时,可导致化脓性病灶,如皮下脓肿,脓胸,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骨髓炎,脑膜炎,脑脓肿和泌尿系感染等。
3.变态反应性疾病 由于感染和变态反应对机体的影响,可发生风湿热,肾炎,肝炎,心肌炎,紫癜,类风湿病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