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肺中叶综合征即中叶综合征,又称中叶-舌部综合征、右肺中叶不张综合征、急性暂时性中叶疾病、右中叶慢性肺不张合并肺炎、Brock综合征、 Graham-Burford-Mayer综合征等。1937年由Brock最早报道,后人称Brock综合征,1948年Graham进一步研究发现本病征肿大的淋巴结为非特异性炎症,并命名为右肺中叶综合征。部分学者不仅右肺中叶亦可指左肺舌叶故曾有中叶-舌叶综合征之称。狭义来说,是指由于右肺中叶所属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造成中叶不张而产生的阻塞性肺炎。广义来说,凡是局限于中叶的肺不张或慢性炎症,不论其病因如何,是否伴有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或支气管腔狭窄,都可以属于中叶综合征的范畴。
本病应与叶间胸膜积液鉴别,后者在前弓位上较模糊,常凸出呈饱满状态;且同时伴有邻近叶间胸膜改变,而前者在前弓位表现为边缘锐利的三角形阴影。
本病征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凡能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压迫右肺中叶或左肺舌叶支气管的炎症病变均可引起,结果导致肺炎和肺不张本病征病因可为非特异性肺炎及淋巴结炎,引起其周围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造成阻塞,引起中叶不张,或中叶本身炎症引起。严重者可累及胸膜。支气管淋巴结核结节病等均可引起本病征。有学者提出支气管异物或肿瘤引起者,不包括在本综合征内。
归纳起来引起中叶综合征的病因有3类:结核(如原发型肺结核)、右肺中叶的炎性病变和其他(组织胞浆菌病、结节病等)。小儿中叶综合征常合并哮喘,尤其在哮喘持续状态时,可能与肺泡表面张力因子缺乏有一定的关系,缺乏的原因或与pH及氧张力改变有关,但有待进一步证实。
小儿多自1~2岁开始出现反复肺炎,一般到4~8岁左右诊断肺中叶综合征。小儿长期咳嗽,学童可咳黏液痰,晚期脓痰,偶可咯血及咳出结石。患儿反复患肺炎或喘息性支气管炎,有呼吸困难、发热,重者青紫。体征有喘鸣音、湿性啰音,干性啰音,右肺可有呼吸音减弱,少数可在右肺中叶区听到呼吸音减弱,叩诊浊音。病程久者,体重减轻,胸廓前后径增宽,少数可有杵状指(趾)。
本病征可见于儿童及其他任何年龄中,常呈急性起病、发热、反复咯血及肺炎,发作的间歇期有慢性咳嗽及易疲劳。急性发作时有肺炎体征,间歇期有支气管扩张或慢性肺化脓体征。急性炎症或异物引起的起病急,结核引起的起病缓慢。胸部X线于前弓位可见三角形阴影,基底向心脏并与之融合尖端向肺野。在右前位中叶呈均匀性或不均匀性的致密阴影,边缘模糊不清似炎性病变。
1.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 部分病儿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
(2)血沉增快。
(3)病原菌检查 分泌液的细菌培养,多数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等。在结核的后期,可以找不到结核杆菌,而仅见非特异性细菌。
(4)结核菌素试验 多为阴性。
(5)免疫性测验 注意排除Ig缺乏症。
2.X线检查
(1)后前位 可见右侧肺门下部、右心缘旁有密度增加的阴影成三角形阴影,其大小、形状、位置和致密度可因中叶不张的程度和炎症轻重的不同而不同。阴影上界较清楚,不超过肺门阴影的中位,其他部分边缘不清楚水平叶间隙多向下移位。
(2)前弓位 可见一典型三角阴影,基底向纵隔,尖端向肺野,两侧边缘锐利。
(3)右侧位 在中叶部可见一梭形阴影并可观察肺门部位有无肿块或淋巴结钙化情况,根据叶间隙的变化,侧位易看出中叶肺不张的程度和胸膜粘连的情况,故侧位片在本病征的诊断更为重要。
3.支气管造影
对本病诊断有一定价值,它能将中叶支气管及其分支情况全部显出。若中叶支气管及其分支不能充盈或充盈不良,整个中叶支气管所占面积明显缩小,则表示中叶肺不张。造影对本病征的确诊有一定价值。
4.支气管镜检查
可发现中叶支气管口被压黏膜红肿或分泌物堵塞情况,有时X线检查改变轻微而支气管镜可发现明显异常。可发现并清除异物、对分泌物鉴定并吸出,使中叶有复张可能性。
5.肺功能检查
在6岁以上儿童能合作的需要手术治疗者,可测肺活量,1秒钟用劲呼出量。
对非特异性肺炎和(或)变态反应,急性发作期用抗生素、祛痰、抗过敏等治疗,彻底治愈感染和炎症;可预防肺中叶综合征。
反复患肺炎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可致支气管扩张、肺组织慢性纤维化,甚至会形成肺脓肿或脓胸;可致贫血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或并发炎症实变,具体阻塞病因尚需进一步查明的一类疾患的统称。临床表现有反复咳嗽、咳粘液痰或脓性痰,有时有咳血或发热等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