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是发生于肢端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多由四肢末端动脉发生阵发性痉挛,使皮肤因缺血而成苍白色或局部缺氧而发绀。似属于祖国医学“四肢逆冷”的证候范围。如《诸病源候论著》虚劳四肢逆冷候记载:“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
1.脾肾阳虚
(1)治法:益气温经,和营通络。
(2)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2g,丹参30g,细辛3g,炙甘草5g,生姜3片。
(4)备选方:右归丸,适用于偏肾阳不足者,见遇寒则四肢冷甚,指趾皮肤颜色苍白或青紫,肢体麻木疼痛,腰膝酸软发凉,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制附子6g,桂枝6g,淫羊藿10g,菟丝子10g,山茱萸15g,鹿角胶6g,枸杞子15g。
(5)加减:若肌肤甲错者,加红花10g、地鳖虫10g;皮肤溃疡者,加蒲公英10g;脾虚泄者加云苓15g、白术15g健脾止泻;寒邪重者,加干姜3g、小茴香6g以温经散寒;气机阻滞,加木香6g、陈皮l0g理气。
(6)临证事宜:本证虽以阳气亏虚为主,相当于疾病的早期,阳虚则鼓动无力,易致气机阻滞,血行迟缓,而使脉络闭阻,可诱发或加重病情,故在温经同时可酌加调理气血之剂。
2.阳虚寒凝
(1)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2)方剂:当归四逆汤加减。
(3)组成:当归15g,白芍15g,桂枝10g,细辛3g,通草5g,吴茱萸5g,甘草5g。
(4)备选方:①若女性患者手足厥寒,指尖有如白蜡,继则青紫,伴头晕目眩,形寒怕冷,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多见于新陈代谢低下或身体虚弱的女性,可予温经汤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当归9g,吴茱萸9g,白芍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丹皮10g,甘草6g。
②阳和汤加减,适用于肢端皮肤苍白,发凉,伴冷痛麻木,而无发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5)加减 若寒重拘挛疼痛者,加川乌3g、蜈蚣10g以逐寒通络;手指疼痛者,加片姜黄10g、制乳没各10g以活血止痛;畏寒甚者,加附片3g、肉桂3g以温经通阳;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6g、地龙10g。
(6)临证事宜,本型以阳虚为本,寒邪阻络为标,临证时应注意标本兼治,扶正而不忘祛邪,祛邪亦不可伤正;虽以阳虚为本,但不宜纯用辛热之品温阳祛寒,因此类证型多伴阴血之不足,故应以温经散寒为其大要,使阳气温通,去经络中寒邪;另外要中病即止,不宜过剂。
3.气滞血瘀
(1)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2)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3)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柴胡3g,枳壳6g,延胡索3g,郁金6g。
(4)备选方:身痛逐瘀汤,适用于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四肢痹痛,肢末端青紫,局部发凉,疼痛明显者,舌质紫黯,苔薄白,脉弦迟或涩。
(5)加减:伴有气虚乏力,可加黄芪15g、党参15g补气通络;病在下肢,以足趾为患者,加牛膝15g、益母草10g引药下行;血瘀肢痛较甚者,加乳香l0g、没药10g、血竭6g、丹参10g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6)临证事宜:本型多因情绪波动或受寒而使得脉络瘀滞加重,从而使病情加重,在治疗时要注意有无诱因,若有诱因存在,应去除诱因而缓解病情;要注重理气药与祛瘀药适当配伍,气行则血行之故也;临证时酌加引经药,以使药效达于病所,若痛在上肢,多予桔梗、桑枝等引药上行,如痛在下肢,则加川牛膝、益母草等引药下行。
4.气虚血瘀
(1)治法:益气活血,温经通脉。
(2)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3)组成:黄芪60g,当归15g,党参15g,桂枝6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l0g,红花10g,桃仁10g。
(4)备选方:丹参通脉汤,适于阳气大虚,气血瘀阻,而见肢体持续青紫、发凉、麻木、胀痛,舌紫黯有瘀点,脉沉细或涩者。丹参30g,赤芍15g,当归30g,鸡血藤30g,川芎10g,桂枝15g,片姜黄10g,三棱10g,莪术10g,肉桂6g。
(5)加减:皮肤脱屑或增厚紫黯者,可酌加红花10g、地鳖虫6g;倦怠食少者,加白术15g、焦山楂10g等。
(6)临证事宜:补阳还五汤应用时黄芪用量宜大,开始可用小剂量,根据病情需要逐渐加大剂量;在补气活血通络基础上可酌加理气之品,以使补气而不阻滞气机。
5.瘀热阻络
(1)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2)方剂:济生解毒汤加减。
(3)组成:金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黄芩10g。当归15g,赤芍10g,玄参10g,桃仁10g,红花10g。
(4)备选方:①桑络汤加减:适用于肢端潮红,皮肤温度上升,伴肿胀疼痛,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桑枝15g,络石藤15g,赤芍10g,忍冬藤15g,木瓜10g,蚕沙15g,防己10g,薏苡仁30g,全蝎5g。②四妙勇安汤:适用于本病的终末期,患肢末端肿胀发红,灼热疼痛,并发生溃疡、坏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金银花10g,玄参30g,当归15g,丹参30g,赤芍12g,蒲公英30g,黄柏15g,苍术10g,益母草20g,生薏苡仁30g,王不留行10g,甘草6g。
(5)加减:热毒较甚,可加野菊花10g、板蓝根10g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血瘀痛甚者加乳香10g、没药10g、丹参15g加强活血化瘀止痛之力;皮肤溃疡者,加蒲公英10g、天花粉6g。
(6)临证事宜:临床运用,应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加减使用,若热毒甚者,温补之品应慎用,免犯“实实”之戒。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2、血循环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
3、病情常在月经期加重,妊娠期减轻,因此有人认为与内分泌有关;
4、肢体小动脉本身的缺陷,对正常生理现象表现出过度反应所致;
5、也有人认为,初期是肢端小动脉对寒冷有过度反应,其后由于长期的血管痉挛,使动脉内膜增生、血流不畅,若再有使肢端小动脉血流减少的各种生理因素,即可作用于病变动脉而引起发作;
6、患者常有家族史,提示可能与遗传有关;
7、免疫和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乙型肝炎抗原所致的血管炎、药物所致的血管炎以及Sjogren综合征等;
8、阻塞性动脉病变,如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栓塞性脉管炎等;
9、物理因素,如震动性损伤、直接的动脉创伤、寒冷损伤等;
10、某些药物所致,如麦角、铅、铊、砷等中毒,聚氯乙烯,β-阻滞剂,细胞毒药物,避孕药等;
11、影响神经血管机制的因素如颈肋、前斜角肌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拐杖使用不当压迫腋部,肿瘤压迫臂丛和锁骨下血管,颈椎炎或髓核破裂,周围神经炎,脊髓空洞症或脊髓痨等;
12、血液中冷凝集素增多或冷球蛋白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等;
13、有些与偏头痛和变异性心绞痛有关。
病人常因受寒或手指接触低温后发作,亦有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而诱发者。其发作时的特征是指(趾)部皮肤颜色突然变白,继而变为青紫,然后转为潮红,呈间歇性发作。以手指多见而足趾少见。发作常自小指与环指尖开始,随着病变进展逐渐扩展至整个手指甚至掌部,但拇指较少发病,伴有局部发凉、麻木、刺痛和酸胀不适或其他异常感觉。全身和局部温度时有降低,但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初发时,发作时间多为数分钟至半小时左右即自行缓解。皮肤转为潮红时,常伴有烧灼刺痛感,然后转为正常色泽。若在发作时局部加温,揉擦患肢,挥动肢体等,可使发作中止。病情进展时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每次发作可持续一小时以上,有时需将手足浸入温水中才能中止发作。
根据典型的皮色变化,诊断此病较容易。但在气候温暖时,特别是早期患者,临床表现轻微,甚至不出现皮色改变。对于缺乏典型表现的患者,仅依据其主诉难以确定诊断。因而,需要做辅助检查和诱发动脉痉挛试验,以明确诊断和了解末梢循环情况。辅助检查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3]:
(1)冷水试验:根据血管对寒冷刺激反应的原理,将病人的双手浸入较低温度的水中,观察其反应。一般用水温4℃左右、浸泡1min,皮色变化诱发率为75%。此试验简便易行,但部分患者会出现手指疼痛等症状。伴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患者需慎用。
(2)局部降温试验:室温20℃时,先测手指皮温,再将双手浸入4℃水中2min。然后观测手指皮温变化,计恢复试验前皮温时间,超过30min者为阳性。可与冷水试验结合检查。
(3)缚臂试验:将血压计袖带缚于上臂,测量血压后从收缩压降低1.33kPa(10mmHg),维持5min;
释放后观察手指皮色变化情况。此法是利用压力刺激诱发血管痉挛,简便易行,但诱发率较低。
(4)握拳试验:两手紧握1.5min,然后上肢屈肘平腰松开双手。此试验可诱发皮色变化,并延迟皮色由苍白恢复正常的时间。
(5)甲皱微循环检查:正常人毛细血管襻清晰、排列整齐、管径一致,底色为红黄色,血流通畅。而雷诺病患者的毛细血管襻明显减少,管径很细,管襻短小,多数管襻呈断裂或点状,血流缓慢,甚而停滞。
(6)动脉造影:末梢动脉痉挛,尤以掌指动脉最为明显。动脉造影显示管腔细小,动脉多是蛇形弯曲;晚期改变为指动脉内膜粗糙、管腔狭窄或阻塞。这些改变一般不出现在掌弓动脉近侧。
【预防】
包括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禁忌吸烟;避免应用麦角胺、β-受体阻滞剂和避孕药;明显职业原因所致者(长期使用震动性工具、低温下作业)尽可能改换Ⅰ种。细心保护手指免受外伤,因轻微损伤容易引起指尖溃疡或其他营养性病变。日常生活中饮少量酒类饮料可改善症状。如条件许可者可移居气候温和,干燥地区,更可减少症状发作。解除病人精神上顾虑,保持乐观都是预防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血痹可使小血管闭塞,结果导致指端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出现指(趾)末端指腹变平、坏疽,末节指骨可因缺血而坏死、被吸收、溶解,出现变短或截指现象。在一些抵抗力低的患者,指端缺血而发生溃疡有可能导致骨髓炎、败血症等疾病,这也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正确而及时地应用抗感染药物有助于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