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律失常主要由折返机制造成,少数为自律性增高或平行心律,小儿症状较成人为轻,常缺乏主诉,个别年长儿可叙述心悸、胸闷、不适。早搏次数因人而异,同一患儿在不同时间亦可有较大出入。某些患儿于运动后心率增快时早搏减少,但也有反而增多者。本病为对药物反映良好的儿科急症之一,若不及时治疗易致心力衰竭。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鉴别,详见上述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中所述。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如下:
1.与窦性心动过速鉴别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律规整匀齐,每分钟心率的变异<1~2次,而窦性心动过速心律多不匀齐。
(2)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更快,一般在230~320次/min。而窦性心动过速一般在220次/min以下。
(3)室上性心动过速为异位节律,具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而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变化是逐渐的。
(4)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可突然终止发作,或无效。而对窦性心动过速只能使心率稍减慢。
2.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
(1)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传导时可类似室性心动过速,但心电图多表现有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即在V1导联多为“M”形,V5导联有深宽S波。
(2)室上性心动过速QRS波前后可有与其相关的P′波,也可无P′而室性心动过速QRS前后无与其相关的P′波,有时可见与其无关的窦性P波及窦性P波夺获心室。
(3)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律规整匀齐,心率快;而室性心动过速速率稍慢,一般为150~180次/min,心室率有轻度不规则。
(4)发作间隙,室上性心动过速见房性或交界性期前收缩,而室性心动过速见室性期前收缩。
新生儿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宫内或生后,宫内发生时称为“胎儿心律失常”,出生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病因如下:
1.各种器质心脏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
2.各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如新生儿肺炎、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3.新生儿窒息缺氧
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其他围产因素(即胎儿分娩前后母亲和胎儿的异常)如孕母产前及产程中用药、胎儿脐带绕颈、头盆不称、宫内窘迫等皆可引起心律失常。
4.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钙、酸中毒等及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等。
5.新生儿心导管检查及心外科手术
6.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
健康新生儿可以发生心律失常,其原因可能与其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心律失常时由于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房室收缩不协调等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视心脏是否正常及心脏代偿功能如何而定,常见的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昏,严重者可发生晕厥、休克、心力衰竭,婴儿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拒食、呕吐、嗜睡等,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儿常有反复发作的历史。
有些心律失常除频率,节律等的改变,还可出现心音的改变,如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第1心音常减弱,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第1心音加强,心房颤动时心音强弱不一,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第1心音有时很响称为“大炮音”。
1.心电图
是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首先在心电图各导联中找出一个P波比较明显的导联,测量P-P间隔,决定心房率,观察P 波的规律,P波的形态是否正常,P-P间隔是否一致,找出形态异常者,过早发生者,过缓者,窦房阻滞或停搏;其次了解QRS波的规律及形态,QRS时间不宽,形态正常,说明激动起源于房室束分支以上,来自窦房结,心房或交接区,统称为室上性;如QRS增宽,形态奇异,则来自房室束分支以下为室性,测量R- R间隔是否相等,找出过早搏动或逸搏,然后分析P波与QRS波的关系,每一个P波之后,是否均跟随QRS波,P-R间期是否固定,通过以上心电图分析确定主要节律,是窦性心律或异位心律,异位心律应了解是主动性抑或被动性,来自心房,交接区或心室,同时注意是否有干扰或传导阻滞等,在分析心电图时尚须注意有无基线不稳等,以免将伪差误认为心律失常。
对复杂的心律失常,应选择P波较明显的导联作较长的描记,一般选用Ⅱ或aVF导联同步描记,便于分析P波的规律及形态,如常规心电图导联描记P波均不明显,可加描记S5或CR1导联,以显示P波,前者负极(红色)置于胸骨柄,正极(黄色)置于胸骨右缘第5肋间,将导联选择钮拨至Ⅰ导联位置描记;后者将负极(红色)置于右前臂,正极(黄色)置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也取Ⅰ导联位置描记。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又称Holter监测,是一种在活动情况下连续24~72小时记录心电图的方法,可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及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常规心电图未发现心律失常,如以动态心电图监测24小时,可能检出频发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间歇出现的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还可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异常心律出现的次数;各种期前收缩的总数及占24小时内全部心搏的百分比;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次数;以及每次持续的心搏数,此外,还可以发现无症状的心律失常;观察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心律失常是否因活动而诱发或于安静中出现。
预防先心病;防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各种胃肠疾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等引起的心律失常,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心律失常发作可以引起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孩子正常的睡眠饮食,大小便,对于发育有影响。
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猝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