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脏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伴腹泻或排脓血便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急性血吸虫病有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可忽视。慢性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型应与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减损均较明显。急性和少数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可有HBsAg假阳性(RPHA法),与嗜异性抗体有关。故应同时检查血清中其他乙型肝炎的标志或不使用RPHA法。血吸虫病患者有腹泻、便血者粪便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易与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鉴别。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的鉴别:前者常有慢性腹泻便血史,门静脉高压引起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黄疸、蜘蛛痣与肝掌较少见,但仍需依赖多次病原学与免疫学试验检查才能鉴别。应当指出,在流行区血吸虫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国内较为常见。此外,在流行区的癫痫患者均应除外脑血吸虫病的可能。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常合抱在一起,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主要在人体肠系膜下静脉内。存活时间约4~5年,但长者可达10 年或以上。雌虫在肠壁黏膜下层末梢静脉内产卵,1条雌虫每天可产卵1000个左右。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入水后,在适宜温度(25~30℃)下孵出毛蚴。毛蚴在水面下作直线活动,侵入中间宿主钉螺,在螺体内发育,经过母胞蚴和子胞蚴两代发育繁殖,约7~8周后即有尾蚴不断逸出,每天数十条至百余条不等。尾蚴尾部分叉,随水流在水面浮游。当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很快(短至10s)从皮肤或黏膜侵入,侵入体内的童虫随血流经肺而终达肝脏,发育至15~16天,开始雌雄合抱,约1个月左右在肝内发育为成虫,逆血流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的末梢血管内产卵,完成其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必需的惟一中间宿主。日本血吸虫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动物贮存宿主,家畜如牛、猪、羊、狗、猫等。以及各种野生动物如鼠等,共40多种,均可成为它的终宿主。
1.侵袭期
患者可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
2.急性期
临床上常有如下特点:
(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2)胃肠道症状常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黏液。
(3)肝脾肿大。
(4)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
3.慢性期
多因急性期未曾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本期一般可持续10~20年,因其病程漫长,症状轻重可有很大差异。
4.晚期
病人极度消瘦,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晚期严重症状。
1.病原检查
从粪便内检查虫卵或孵化毛蚴以及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
(1)直接涂片法重感染地区病人粪便或急性血吸虫病人的黏液血便中常可检查到血吸虫虫卵,方法简便,但虫卵检出率低。
(2)毛蚴孵化法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3)定量透明法用作血吸虫虫卵计数。
(4)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肠壁组织增厚,虫卵排出受阻,故粪便中不易查获虫卵,可应用直肠镜检查。
2.免疫检查
(1)皮内试验(IDT)一般皮内试验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性反应。此法简便、快速、通常用于现场筛选可疑病例。
(2)检测抗体血吸病人血清中存在特异性抗体,包括IgM、IgG、IgE等,如受检者未经病原治疗,而特异性抗体呈阳性反应,对于确定诊断意义较大;如已经病原治疗,特异性抗体阳性,并不能确定受检者体内仍有成虫寄生,因治愈后,特异性抗体在体内仍可维持较长时间。
(3)检测循环抗原由于治疗后抗体在宿主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其阳性结果往往不能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也不易于评价疗效。循环抗原是生活虫体排放至宿主体内的大分子微粒,主要是虫体排泄、分泌或表皮脱落物,具有抗原特性,又可为血清免疫学试验所检出。从理论上讲,CAg的检测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反映活动性感染,而且可以评价疗效和估计虫种。
根据流行区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防治。采取以灭螺与普治患者、病畜为重点,结合粪便与水源管理及个人防护的综合性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区进行普查,对患者与病牛进行大规模同步治疗。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可使患者数大幅度下降,这是整个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湖沼地区与山区经过连续3年后将有显著成效。耕牛血吸虫病可采用硝硫氰胺混悬液1.5~2 mg/kg体重,一次静脉注射有良好疗效。
2.切断传播途径 灭螺前首先应查清螺情,建立螺情图,为提供灭螺规划的依据。在水网地区可采取改变钉螺滋生环境的物理灭螺如土埋法等。在湖沼地区可采用筑坝、围垦、种植的方法。在居民点周围建立防螺带等。化学灭螺可结合物理灭螺进行,采用氯硝柳胺等杀螺药物,并可制成缓释剂,延长其灭螺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灭螺剂虽然对农作物与人畜无害,但对鱼类有毒,应防止其水源污染。
粪便管理:防止人粪与畜粪污染水源,并经过处理使之无害化,如采取粪尿1∶5混合后密封、沉淀发酵,夏季贮存3~5 天,冬季7~10天,可杀死血吸虫卵。此外,在农村采用沼气粪池,应大力推广。
水源管理: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提倡用清洁水,或将河水贮存3天后使用。必要时用含氯石灰,每担水(约50kg)加1g,消毒15min后即可使用。
3.加强个人防护,保护易感人群
(1)关键在于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自我保护,在流行区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例如严禁儿童在河沟中戏水。湖沼地区因收割捕捞,打湖草等必须接触疫水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掺入氯硝柳胺(2%)和松节油制成防护剂,有杀死尾蚴作用。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对尾蚴也有预防作用。
(2)预防性服药: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artemether)和青蒿琥酯(artesunate)能杀灭5~21天的血吸虫童虫。蒿甲醚用法:在接触疫水后15天服用1次蒿甲醚(每次6mg/kg),以后1次/15 天,连服4~10次。青蒿琥酯用法:在接触疫水后7天服用1次青蒿琥酯(每次6 mg/kg),以后1次/周,连服8~15次,可有效地预防血吸虫感染。据1996~1998年间曾在江西、安徽、湖北三省推广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服药近20万人群,其保护率达88.2%~100%;蒿甲醚也曾在上述地区应用2000多人(1994~1996年),其保护率也达60%~100%。
1.肝纤维化并发症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并发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者占2/3以上。曲张静脉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占16.5%~31.6%,是血吸虫病性纤维化的主要并发症,临床症状为大量呕血与黑粪,可引起血压下降与失血性休克,病死率约15%。约半数患者有反复多次大出血史。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可出现腹水或并发肝性脑病。肝性脑病在晚期血吸虫病较门脉性与坏死后肝硬化为少,国内报道占1.6%~5.4%,其病程也较长。此外,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并发原发性腹膜炎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者也不少见。
2.肠道并发症 流行区患者的被切除阑尾标本中找到血吸虫卵者可高达31%,常是急性阑尾炎的一种诱因,而且阑尾较易穿破,可并发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
血吸虫病引起的严重结肠病变所到的肠腔狭窄,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多。此外,肠系膜与大网膜病变可粘连成团,形成腹内痞块。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肉芽肿可并发结肠癌。患者年龄较轻,大多为腺癌,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