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混合型RTA)是Ⅰ、Ⅱ型RTA并存,兼有Ⅰ、Ⅱ型RTA的临床表现。有人将本型分为混合型和Ⅲ型RTA两种。认为混合型兼有Ⅰ、Ⅱ型RTA两者之临床特征,被称为Ⅱ型RTA的亚型。
混合型RTA需与Ⅰ型、Ⅱ型RTA及肾小球疾病所致代谢性酸中毒鉴别,后者常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氮质血症的临床表现。也需与氮质潴留所致酸中毒的其他疾病和其他类型肾小管性酸中毒鉴别。如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有时与尿毒症酸中毒可混淆,但尿毒症的代谢性酸中毒有氮质血症和血磷增高,鉴别不难。
由于遗传性特发性高钙尿症所致的肾钙化症,可引起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亦需与原发性者鉴别。此时的结石可为磷酸钙结石,但无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不完全性RTA最易和特发性高钙血症分不清,此时,可作氯化铵负荷试验。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则各有其临床特点。
混合型RTA是兼有Ⅰ、Ⅱ型RTA的临床特征,故发病原因也兼有Ⅰ、Ⅱ型RTA的特征。
1.原发性疾病
散发的和遗传的。
2.继发性疾病
骨质石化症,神经性耳聋,碳酸酐酶B缺乏或功能减低,丙酮酸羟化酶缺乏,遗传性果糖耐量下降,胱氨酸沉积症、Lowe综合征、Wilson病等。
3.药物和中毒
两性霉素B、甲苯。重金属(铅、镉、汞、铜、锂),碳酸酐酶抑制剂,服用过期四环素。
4.钙代谢异常
原发性钙沉积肾病,特发性高钙血症,维生素D过量或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5.全身免疫性疾病和高丙种球蛋白疾病
特发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舍格伦综合征、甲状腺炎、肝硬化、原发性胆管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
6.间质性肾疾病
梗阻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镰状细胞血红蛋白病、海绵肾、止痛剂肾病。
混合型RTA典型者临床表现有:
1.酸中毒
典型病例有高氯酸血症,尿pH能降至5.5以下。或有糖尿、磷尿、氨基酸尿等。
2.代谢性酸中毒与低钠、低钾血症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促进K+的排泄,有软弱、疲乏、肌无力、便秘等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表现,还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恶心、呕吐等酸性中毒表现。
3.泌尿系结石。
4.骨病
其骨病的发生较Ⅰ型RTA患者多见,儿童表现为维生素D缺乏病,成人为骨硬化症。
5.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部分患者尿磷排泄下降,出现血磷下降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1.血液化验
主要表现血K+、Ca2+、Na+、PO43-偏低,血Cl-增高,血浆HCO3-减少,CO2结合力降低,血氯升高,血HCO3-降低,血钾正常或降低。
2.尿液化验
尿中无细胞成分,HCO3-排泄分数多<5%,尿NH4+<500mmol/d,24小时尿Na+、K+、Ca2+、PO43-排出增多。尿pH>5.5,尿钾排泄量增加。
3.负荷试验
(1)氯化铵试验 对可疑和不完全性Ⅰ型RTA常用试验;给受试者氯化铵0.1g/(kg·d),分3次口服,连续3天。第3天每小时留尿1次,测尿pH及血HCO3-,当血HCO3-降至20mmol/L以下时而尿pH>5.5,有诊断价值。有肝病者改用氯化钙1mmol/(kg·d),方法与阳性结果的判定同氯化铵负荷试验。
(2)尿铵测定 正常人尿铵排泄量约为40mmol/d,Ⅰ型RTA尿铵排泄量<40mmol/d。
(3)尿PCO2测定 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使血pH维持在0.5以上,当尿pH>血pH时,尿PCO2>血PCO22.66kPa或更多则有诊断意义。即一旦尿液呈碱性,无论血HCO3-浓度是否恢复正常,如尿PCO2>9.3kPa可认为集合管H+分泌能力无异常。
(4)尿胱氨酸检查 近曲小管疾患时常存在胱氨酸尿,如阳性则有助于诊断(氰化物硝基氢氰酸盐试验:取尿液5ml加浓氨水1滴,5%的氰化钠3滴,呈紫红色反应为阳性)。在酸负荷试验中,如尿pH<5.5或更低,则诊断Ⅱ型RTA的亚型。
(5)碱负荷试验 ①口服碳酸氢钠法 从1mmol/(kg·d)开始,逐天加量至10mmol/(kg·d),酸中毒被纠正后,测血、尿HCO3-浓度与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尿HCO3-的百分率。正常人尿HCO3-为零;Ⅱ型、混合型RTA>15%,Ⅰ型RTA<3%~5%。②静脉滴入碳酸氢钠法 以4ml/分钟的速度滴入5%NaHCO3,持续2小时。注入前测患者血pH、PCO2、HCO3-浓度和尿pH、HCO3-浓度;以后分别在注入30,90分钟后测血pH、PCO2、HCO3-;60,120分钟测尿pH和HCO3-,在患者血HCO3-恢复正常时,尿中HCO3-排泄量>肾小球滤过量的15%,提示近曲小管HCO3-吸收障碍。血浆HCO3-浓度正常时,Ⅱ型RTA HCO3-排泄分数>15%,Ⅰ型RTA<5%。此法可鉴别Ⅰ型、Ⅱ型RTA。
4.影像学检查
KUB平片或IVP片中可发现鱼籽样肾结石。并可了解骨病情况。
5.超声检查
可了解肾脏有无钙化及结石。
对Ⅲ型肾小管酸中毒,尚无有效预防措施。而继发性疾病的预防应从治疗基础疾病入手,控制其发展致肾小管性酸中毒。对已病患者要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展,争取预后良好。
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软骨病,生长发育迟缓,维生素D缺乏病或骨软化症,部分发生肾结石或肾钙化,晚期发展成尿毒症,少数有神经性耳聋等。
1.代谢性酸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酸碱平衡紊乱,是细胞外液H+增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原发性HCO3-降低(<21mmol/L)和PH 值降低(<7.35)为特征。在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判断中,阴离子间隙(AG)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按不同的AG值可分为高AG正常氯型及正常AG高氯型代谢性酸中毒。
2.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3.5mEq/L,正常人血清钾浓度的范围为3.5~5.5mmol/L)称为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时,机体的含钾总量不一定减少,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时,情况就是如此。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低钾血症的患者也伴有体钾总量的减少—— 缺钾。
3.维生素D缺乏病(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日晒少(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可使维生素D前体转变为有效的维生素D)、摄入不足(奶、蛋,肝、鱼等食物)、吸收障碍(小肠疾病)及需要量增加(小儿,孕妇、乳母)等因素,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
4.肾结石(calculus of kidney)指发生于肾盏,肾盂及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多数位于肾盂肾盏内,肾实质结石少见,平片显示肾区有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钝三角形致密影,密度高而均匀,边缘多光滑,但也有不光滑呈桑椹状。
5.尿毒症实际上是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引起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