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云:“肾气虚则厥”。“肾厥”是指肾气衰竭,阴阳不化,气闭不通,浊气水毒弥漫于机体内外。而“关格”相当于晚期尿毒症的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
本病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从其病性而言,早期以阳虚为主,但也兼杂浊毒之邪,而且有肾虚、脾虚为主以及脾肾俱虚的不同,当予辨别。临床辨证时可分为关格期和虚损期。关格期患者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小便不通的症状,病情进展迅速。虚损期以正虚为主,病情一般相对稳定。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关格期
1.湿浊壅盛
主证:四肢困重乏力,面色无华,恶心呕吐,少尿或无尿,纳呆,腹胀,口粘,舌苔厚腻,脉沉细或濡细。
分析:本证多由于脾肾亏损,浊邪壅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致。浊邪犯于胃膈,则有格阳呕恶之证。阻于下焦,可见尿闭。湿性重浊粘滞,故可见困倦乏力等症。
2.阳衰湿泛
主证:少气乏力,神疲腰酸,面色huang白而晦滞,形寒,腹胀,浮肿以腰以下为主,甚则全身浮肿,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少尿或无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
分析:本证多由于脾肾阳衰所致。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统摄水液,又不能温养脾土,致湿浊内生,而见一派阴寒之证。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尿闭。水湿泛滥,则全身浮肿。浊阴阻滞,上逆于胃,故见恶心呕吐。
3.阴衰阳竭
主证:心悸气促,汗出肢冷,面色晦滞,神志模糊,高度浮肿,呕吐频作,无尿或少尿,舌苔灰黑,脉沉细欲绝。
分析:本证为危重之证,由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竭,心肾不交所致。阴竭则虚阳外浮,可见虚火之证。阳衰浊邪更加不化,有抑火亡火之势。气血虚而不行,水道阻而不通,故见尿闭、浮肿、汗出肢冷等症。
二、虚损期
1.肝肾阴虚
主证:面色萎黄,口苦口干喜饮,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或潮热盗汗,舌淡红,无苔或少苔,脉弦细。
分析:本证多由于肾脏真阴不足,水不济火,相火妄动所致。阴不恋阳,虚阳外浮,则见手足心热、潮热。腰为肾之府,肾虚则可见腰膝酸软。
2.气阴两虚
主证: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口干口粘,口中尿臭,日间尿少,夜尿量多,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淡红,有齿痕,脉沉细数。
分析:本证由于气阴两虚所致。中气不足,脾不健运,故见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气虚膀胱气化不利,故夜尿量多。阴虚则生内热,故见手足心热。浊气上逆则见口臭口粘。
小儿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如下。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1)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小细胞的表现,MCHC<31%,MCV<80fl,MCH<27pg。
(2) 贫血的诊断标准(以海平面计):生后10天内新生儿血红蛋白<145g/L;10天~3个月婴儿因生理性贫血等因素影响,贫血的标准很难确定,建议暂以血红蛋白<100g/L为贫血;3个月~不足6岁<110g/L;6~14岁<120g/L。海拔每增高1000米,血红蛋白升高约4%。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如铁供应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3.血清 (浆)铁<10.7μmol/L。
4.总铁结合力>62.7μ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15%有参考意义,<10%有确切意义。
5.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0~+);铁粒幼细胞<15%。
6.红细胞原卟啉>500μg/L。
7.血清铁蛋白<16μg/L。
8.铁剂治疗有效。用铁剂冶疗6周后,血红蛋白上升10g/L以上。
符合第1条和2~8条中至少两条者,可确诊为缺铁性贫血。
1.与肾前性氮质血症鉴别
补液试验发病前有容量不足、体液丢失等病史,体检发现皮肤和黏膜干燥、低血压、颈静脉充盈不明显者,应首先考虑肾前性少尿,可试用输液(5%葡萄糖溶液200~250m1)和注射袢性利尿药(呋塞米40~100mg),以观察输液后循环系统负荷情况。如果补足血容量后血压恢复正常,尿量增加,则支持肾前性少尿的诊断。低血压时间长,特别是老年人伴心功能欠佳时,补液后无尿量增多者应怀疑肾前性氮质血症已过渡为ATN。
西医病因:
引起急性肾衰的病因很多,一般分为肾前性、肾后性及肾性三类。但实际上三类病因在致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存在,有时难以区别。肾前性因素主要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有效血容量下降,常见于重症腹泻、烧伤、严重感染、大出血等所致脱水或休克;肾后性因素是指泌尿系畸形、结石、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肾性因素系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实质损害,常见于急性或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中医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脾肾虚损所致。可因风邪侵袭,肺气不宣,水湿浸渍,或因居湿受淋,外湿内浸,留滞中土,或因饮食失节,湿浊内生。困阻脾阳等。日久均致脾阳虚衰,脾损及肾,而致肾阳亏损,脾肾二阳一旦互损,湿浊不能健运,壅盛逆行,阳损及阴,真阴衰耗,阳亡阴竭,五脏俱败,以致阴阳离决。其病位在脾肾,与五脏关系密切。
持续肾脏内小血管痉挛,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系数降低,肾小管损伤后滤过液返漏以及脱落组织碎片堵塞管腔等是本症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症状: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是肾性ARF最常见的类型,以ATN为例简述ARF的临床表现,目前多根据临床过程可分为起始期、持续期和恢复期。
肾小管细胞再生、修复,肾小管完整性恢复。GFR逐渐回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此期尿量呈进行性增加,少尿或无尿患者尿量进入500ml/d即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出现多尿,每日尿量超过2500ml/d,通常持续1~3周,继而再恢复正常。多尿期有时由于排钾过多或使用排钾利尿剂、摄入减少等造成低血钾,如血清钾<3mmol/L时患者可出现疲乏、恶心呕吐、腹胀、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定向力障碍及嗜睡、昏迷。心电图可见T波宽而低、Q-T间期延长、出现U波,甚至出现心室颤动、心脏骤停,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较肾小球滤过功能恢复迟缓且滞后,多数肾小管功能完全恢复需3个月以上,少数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肾结构和功能损伤。
体征:
本症按其临床过程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期的症状有很大差异,以少尿期症状最为突出,但许多病例并不一定均出现上述三期。
(一)少尿期
一般持续5~7天,有时可达2~4周。主要表现如下。
1.尿量减少:是本症的早期症状。多数表现为少尿,即24小时尿量少于250ml/m2。个别可以无尿,24小时总尿量少于30~50ml。
2.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由于肾功能严重受损,代谢废物潴留,常引起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常见的有:
(1)水肿:由于起病时常伴有脱水及呕吐,故早期多无明显水肿。随着尿量迅速下降,水肿逐渐加重。加入量控制不当,则水肿更为明显。
(2)代谢性酸中毒:程度多较严重,表现为头痛、厌食、呕吐、腹胀、腹泻、出血倾向、深大呼吸及意识障碍,严重者可致昏迷、惊厥或死亡。
(3)高钾血症:是本症常见的致死原因。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恍惚、感觉异常、四肢无力、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心律失常、心音低钝,甚至心跳骤停。
3.其他系统症状:本症常出现多系统受累,临床表现随起病急缓、病情轻重及内环境紊乱的程度而异。消化系统症状出现较早,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 个别可出现黄疸或肝功能衰竭,提示预后不良。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紊乱, 多数有严重高血压。呼吸系统常有肺水肿及继发感染表现,部分病例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为预后严重之兆。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有性格改变、意识障碍及惊厥发作。造血系统常表现为轻度贫血,严重病例可有出血倾向,甚至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个别病例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二)多尿期
一般历时2~3周。本期开始时实际上是少尿期的继续,水及代谢产物的潴留仍很明显,症状依然危重。进入多尿期数日后尿量明显增多,水肿逐渐消退,血压下降,精神、食欲均改善,其他系统症状也大多随之改善。但如明显失水则可能出现脱水、低血压等,或可造成高钠血症,引起神经系统症状进一步恶化。本期易出现多种电解质紊乱,易出现继发感染,故仍需注意。
(三)恢复期
指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尿量正常或偏多。患者病后体力消耗巨大,营养不足,常软弱无力,肌肉萎缩,或有周围神经炎表现。少尿期偏长者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重症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肾单位功能丧失或纤维化,少数患者远期可有进行性肾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