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膜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网膜肿瘤多为转移瘤,原发部位常在结肠胃、胰腺或卵巢。原发性网膜瘤十分罕见,有良性、恶性之分。良性瘤包括脂肪瘤、平滑肌瘤、血管瘤和神经纤维瘤等恶性瘤有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纤维肉瘤和黏液瘤等。恶性约占1/3。
与直肠瘤,小肠瘤,盲肠肿瘤等疾病鉴别。
1.直肠瘤: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加或腹泻、便秘);大便带血(容易与痔混淆)或呈黑色;大便变形、变细;里急后重(大便后仍想再解);间断腹部绞痛;不明原因的贫血,体重减轻,精神不振,食欲下降。
2.肠肿瘤:是指从十二指肠起到到回盲瓣止的小肠肠管所发生的肿瘤。
3.盲肠肿瘤的主要症状有:大便鲜血,常为直肠癌的主要症状;贫血;上腹不适,恶心;腹部扪及块物;上腹或下腹痛;经常有不明原因的腹泻;便闭和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呈果酱色。常为上段结肠癌的主要症状;大便一贯正常、定时者,大便习惯发生改变;有肛门重坠感,里急后重感,大便排不净感;会阴区痛。
网膜肿瘤有原发性网膜瘤和继发性网膜瘤两类。原发性网膜瘤与肠系膜肿瘤来源广泛不同,60%的网膜瘤来自于平滑肌,包括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其他良性肿瘤如脂肪瘤及神经纤维瘤十分罕见。原发性网膜肿瘤是指发生在网膜本身的肿瘤,而不是由于腹腔内其他脏器或腹部以外的肿瘤病变向大、小网膜浸润种植或转移的结果。如按肿瘤的性质分类,则一般可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1.良性肿瘤
以平滑肌瘤、淋巴管瘤较多见,少见的良性肿瘤有畸胎瘤、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间皮瘤、黏液瘤及炎性假瘤等网膜囊肿多属良性病变其来源多数是先天性的淋巴管呈囊状扩张所致,少数是因淋巴管阻塞后导致局部扩张囊肿形成。其他少见的原因还见于外伤、寄生虫感染等有学者根据网膜囊肿的内容不同而分为血性囊肿、乳糜性囊肿、浆液性囊肿、包囊虫性囊肿、皮样囊肿及肿瘤变性坏死液化后形成的囊肿。囊肿可呈单个也可为多个。国内有学者报道小网膜良性肿瘤中以囊肿最多见。
2.恶性肿瘤
原发于网膜的恶性肿瘤较罕见,且多数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其他还有恶性淋巴瘤及恶性血管内皮瘤等。而更多见的是转移至网膜的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卵巢癌、结肠癌等腹腔内恶性肿瘤均可向网膜转移。转移的方式可经血液、淋巴循环或癌细胞脱落后在网膜种植,或者是癌肿直接浸润蔓延的结果。
继发性肿瘤常为其他脏器病变进行手术探查时或与晚期复发性肿瘤同时发现。突出特点是腹部胀大,大部分病人有腹部隐痛、腹胀。
1.腹痛
肿瘤较大时,大部分病人有腹部隐痛、胀满以及消化道功能紊乱等症状65%的患者可有腹痛,仰卧时疼痛加重,站立位减轻,少数病例有恶心。
2.腹部扪诊
可摸到肿物,原发性肿瘤特点是腹部逐渐胀大,体检可发现腹部包块。
3.腹水恶性肿瘤
晚期可有腹水产生,可有血性或非血性腹水,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4.体重下降
恶性瘤病人全身症状明显,体重下降,可伴有全身消瘦、贫血或恶病质。
1.实验室检查
无特异性血常规检查可有贫血,腹水化验多为血性渗出液。应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2.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多用来判断大网膜肿物的位置。如果腹部平片显示腹腔前方有肿物阴影或胃肠钡餐检查发现在肠管前方有肿物又与肠管无关时,应多考虑大网膜的肿物。
(2)B型超声检查 对大网膜炎性包块囊肿或肿瘤具有初步判定作用,它有助于判定肿物部位、性质为囊性或实性等。
(3)CT检查 CT扫描可显示多种影像,包块块状大网膜,小结节浸润性、囊性肿块或多个孤立的结节,是判定大网膜肿物的最佳手段,它不仅可以确定肿物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还对大网膜扭转及血管梗死有较好诊断价值。
(4)腹腔镜检查 结合活检可明确病因和病变性质。
无特殊有效预防措施,可在饮食方面做些调整:
1. 维持理想的体重;
2. 摄入多种食物;
3. 每天饮食中包括多种蔬菜和是水果;
4. 摄取更多的高纤维食物(如全谷麦片、豆类、蔬菜、水果);
5. 减少脂肪总摄入量;
6. 限制酒精类饮料的摄取;
7. 限制腌制、熏制、及含亚硝酸盐类食品的摄入。
晚期广泛转移往往为继发性肿瘤。可伴有全身消瘦、贫血或恶病质。
1.继发性肿瘤,又叫转移性肿瘤、次生肿瘤。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肿瘤细胞会通过血液、淋巴液转移到远离肿瘤的部位生成肿瘤。这样形成的肿瘤叫继发性肿瘤。
2.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
3.恶病质是指体重不断减轻及肌肉逐渐耗损的症候群,其症状包括厌食、长期恶心、便秘、四肢无力、忧郁、身体外型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