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良性肿瘤约占胃肿瘤的3%。一类源于胃壁黏膜上皮组织的腺瘤或息肉样腺瘤。另一类源于胃壁间叶组织的平滑肌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
1.胃癌
2.胃溃疡性出血
3.胃内单纯性息肉
胃平滑肌瘤多数发生于胃肌层,亦可来自黏膜肌层。常为单发,偶见多发。以胃体部为最常见,其次为胃窦、胃底、幽门和贲门。肿瘤大小不一,一般在0.5~1.0cm,但也有达2cm以上者,位于肌层内者常3cm者常产生症状。
1.胃平滑肌瘤
为最常见的胃良性肿瘤,约占胃良性肿瘤的40%。多见于中年以上,男女无明显差别。多数发生于胃肌层,亦可来自黏膜肌层。常为单发,偶见多发。以胃体部为最常见,其次为胃窦、胃底、幽门和贲门。约半数的肿瘤表面伴有深浅不等的溃疡,可引起严重的出血或长期粪便隐血阳性。
2.胃腺肌瘤
在胃壁中由交叉的平滑肌束组成,其中有类似十二指肠腺(Brun-ner腺)或胰腺组织,常发生在胃幽门端,形成囊性或结节性病灶,一般认为是良性平滑肌瘤的变异。
3.胃纤维瘤
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可发生于胃任何部位,多在黏膜下,为球形或卵形。可带蒂,质硬,其内部可有钙化。
4.胃神经纤维瘤
可单发于胃,亦可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一部分,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多在黏膜下,表面常有浅溃疡形成。
5.海绵状血管瘤或毛细血管瘤
多见于胃体及胃窦部,发生于黏膜下层最多,浆膜下次之。大小不一,可呈球形或分叶状,质软,色暗红或紫红。胃镜检查疑及本病时,应禁忌作活组织检查。
6.胃化学感受器瘤
罕见。又称胃非嗜铬性副节瘤,是发生在胃壁中迷走神经体(第二个副交感神经节)的化学感受器肿瘤。与其他部位的化学感受器瘤一样,大多为良性瘤,生长缓慢,偶有恶性报道。好发于中年人,临床上绝大多数无功能表现。肿瘤呈球形或卵形,有包膜,质硬,瘤组织的嗜铬反应阴性。本病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宜手术治疗。
1.钡餐检查
胃内可见形状规则、边缘整齐的半圆形充盈缺损阴影,但周围黏膜和胃蠕动正常。
2.胃镜检查及活检
可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确诊。
1.改变传统的盐腌或烟熏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广泛应用冷冻保鲜贮存法。
2.减少饮食中盐分的摄入。
3.多食牛奶及奶制品。
4.经常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5.增加肉类、鱼类等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
6.改善粮食保存方法,不食用霉变的粮食。此外,应积极治疗胃的癌前期疾病,如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等。并积极随访这些病人,以期发现胃癌,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1.贲门附近的良性肿瘤可出现吞咽困难症状。
2.幽门区的良性肿瘤可发生幽门梗阻或幽门梗阻现象或带蒂腺瘤滑入幽门管和十二指肠内 ,多数自行缓解 ,少数可发生充血、水肿、甚至出现肠套叠、坏死、穿孔而发生腹膜炎。
3.如肿瘤表现有溃疡 ,可出现胃部不适、疼痛、甚至出血。
4.平滑肌瘤和神经纤维瘤可发生急性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