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扭转为胃正常位置的固定机制障碍或其邻近器官病变导致胃移位,使胃本身沿不同轴向发生全胃或部分胃异常扭转致形态发生变换。胃扭转不常见,其急性型发展迅速,诊断不易,常延误治疗;而其慢性型的症状不典型,也不易及时发现。
1.急性胃扩张 本病腹痛不严重,而以上腹胀为主,有恶心及频繁无力的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呕吐量大;可插入胃管并抽出大量的气体及液体。病人常有脱水及碱中毒征象。
2.食管裂孔疝 主要症状为胸骨后灼痛或烧灼感,伴有嗳气或呃逆。此病多发生于饭后1h内,可产生压迫症状如气急、心悸、咳嗽等。但有时可合并有疝胃扭转,X线钡餐检查有助于鉴别。
3.心肌梗死 多发生老年病人,伴严重的心律失常,发作前有心悸、心绞痛等先兆,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可与胃扭转相鉴别。
4.胃癌 上腹部疼痛较轻,腹部肿块多在上腹偏右近幽门处,呈结节状。通过X线征象或内镜检查可与胃扭转鉴别。
5.幽门梗阻 多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可呕吐宿食,呕吐物量较多,X线检查发现幽门梗阻,内镜检查可见溃疡及幽门梗阻。
6.慢性胆囊炎 非急性发作时,病人表现为上腹部隐痛及消化不良的症状,进油腻食物诱发。右季肋部有压痛,向右肩部放射,但无剧烈腹痛及恶心、干呕。可以顺利插入胃管,十二指肠引流及胆囊造影可有阳性发现。
7.粘连性肠梗阻 病人多有腹部手术史,表现为突然阵发性腹痛,排气排便停止,呕吐物有粪臭味,全腹均有胀痛;可见肠型,肠鸣音早期亢进,晚期减弱。胃管能顺利插入,X线腹部透视可见肠腔呈梯形的液平。
1.先天性畸形
新生儿胃扭转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可能与小肠旋转不良有关,使脾胃韧带或胃结肠韧带松弛而致胃固定不良。多数可随婴儿生长发育而自行矫正。
2.解剖学因素
成人胃扭转多数存在解剖学因素,在不同的诱因激发下而致病。胃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食管下端和幽门部的固定,肝胃韧带和胃结肠韧带、脾胃韧带也对胃大、小弯起了一定的固定作用。较大的食管裂孔疝、隔疝、隔膨出以及十二指肠降段外侧腹膜过度松弛,使食管裂孔处的食管下端和幽门部不易固定。此外,胃下垂和胃大、小弯侧的韧带松弛或过长等,均是胃扭转发病的解剖学因素。
3.其他
急性胃扩张、急性结肠胀气、暴饮暴食、剧烈呕吐和胃的逆蠕动等可以成为胃的位置突然改变的动力,故常是促发急性型胃扭转的诱因。胃周围的炎症和粘连可牵扯胃壁而使其固定于不正常位置而出现扭转,这些病变常是促发慢性型胃扭转的诱因。
急性型胃扭转起病较突然,发展迅速,其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膈下型)或左胸部(膈上型)疼痛。膈下型胃扭转患者上腹部显著膨胀而下腹部保持平坦和柔软;而膈上型胃扭转患者出现胸部症状而上腹部可以是正常的。胸痛可放射至臂部、颈部并伴随呼吸困难,故常被误诊为心肌梗死。患者常有持续性的干呕而呕吐物甚少,很少出现呕血,若有呕血往往提示黏膜缺血或食管裂伤,典型的三联征:
1.突然发生的严重而短暂的胸部或上腹部疼痛。
2.持续性的干呕,很少或无呕吐物。
3.胃内难以插入胃管;如扭转程度较轻,临床表现很不典型。
慢性型胃扭转多系部分性质,也无梗阻,可无明显症状,或其症状较为轻微,类似溃疡病或慢性胆囊炎等慢性病变。
实验室检查
并发症出现时(上消化道大出血),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的总量下降。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站立位胸腹部平片可见两个液气平面,1个位于左半膈之下的近端胃,另1个位于心后纵隔的远端胃内,若出现气腹则提示并发胃穿孔。
2.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系膜轴型扭转病人可见胃食管连接处位于膈下的异常低位,而远端胃位于头侧、胃体、胃窦重叠、贲门和幽门可在同一水平。器官轴型扭转则可见胃上下颠倒,胃大弯位于胃小弯之上,胃底液平面不与胃体相连,胃体变形,幽门向下,胃黏膜皱襞可呈扭曲走行。食管下端梗阻,呈尖削阴影。
3.内镜检查 胃扭转时内镜检查有一定难度,可见胃的前后壁或大弯、小弯的位置改变,有些病人可发现食管炎、肿瘤或溃疡。
及早发现可导致胃扭转的解剖及病理性异常,并且解除该类病因,注意可致发病的诱因,早发现、早治疗。
1.急性胃扭转:晚期可出现血管闭塞,胃壁坏死穿孔,严重的消化道出血,甚至休克,死亡,病死率可高达30%~50%。
2.慢性胃扭转:少数因扭转部位黏膜损伤或胃本身的病变,可有上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