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是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急、慢性间质性肾炎、肾淀粉样变、肾脏坏死性血管炎及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本病应与其它结缔组织病所致的肾损害相鉴别开来:
1.原发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微型多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 临床表现及肾病理与RV相似但肾病理免疫荧光阴性。ANCA阳性率高,韦格纳肉芽肿为CANCA,抗PR3阳性,微型多动脉炎为P-ANCA,抗MPO阳性。
2.系统性红斑狼疮 除有多系统损害之外,还有血清免疫学异常:C3下降,抗核抗体阳性,抗ds-DNA、抗smith抗体阳性鉴别不难。
3.痛风 可有关节肿痛,多侵犯跖趾关节,高蛋白饮食后易发作,自限性。侵犯肾脏早期为间质性肾炎,晚期为肾硬化可表现蛋白尿、血尿、尿毒症。可伴痛风石、肾结石。但无多系统损害
既可以是疾病本身所引起,也可以是由治疗疾病的药物所引起。
1.膜性肾病
患者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但许多RA患者都呈非肾病综合征范围的蛋白尿,停药后几乎所有患者蛋白尿均可获得缓解,但在最初的1~12个月内,蛋白排除可能仍将持续增高,蛋白尿消失所需时间平均为9~12个月。
2.继发性淀粉样变
有些患者的淀粉样沉积限于肾血管,导致血尿,伴或不伴少量蛋白尿。
3.局灶性肾小球肾炎
一般表现为血尿伴或不伴轻度蛋白尿。
4.类风湿血管炎
多发生在侵蚀性关节炎及有显著结节形成的患者中,类风湿因子的滴度通常显著升高,常伴低补体血症。最显著的累及部位为皮肤和周围神经,肾脏病变亦可发生,肾活检显示为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不伴免疫复合物沉积。
5.镇痛药引起的肾病
在用阿司匹林和非那西丁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经常会发生慢性间质性肾炎伴肾乳头坏死。
6.肾小球基底膜变薄
类风湿关节炎伴无症状性血尿的患者中发现其基底膜变薄,但变薄程度不如薄基底膜肾病那么显著。
1.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或血尿。
(2)肾功能检查正常或不同程度异常;慢性间质性肾炎以尿浓缩功能障碍为主。
(3)血沉血沉快,类风湿因子阳性,少数患者血清补体C3下降。
(4)肾活检可确定病变性质和程度。
2.血液检查
(1)血清类风湿因子(RF)有IgG、IgM、IgA3种RF。目前所用的乳胶凝集法,检测的是IgMRF,活动期50%~80%阳性,缓解期阳性率低。
(2)活动期C反应蛋白阳性血沉增快。
(3)血清ANCA部分RV患者可有P-ANCA阳性,靶抗原为MPO或其他抗原。
(4)关节液检查细胞数2000~75000/mm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黏度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的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肾脏损害主要有慢性炎症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毒性所致;虽然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确实的病因不明,不过应该具备预防胜于治疗的概念,有效预防类风湿关节炎即可防止本病肾损害的发生。
1.加强运动、锻炼体魄 经常做体操、练气功、打太极拳或散步等有氧运动,就能增强抵抗力减少生病。
2.避免受到风寒、防止潮湿环境 尽可能不要受凉、淋雨或受潮,例如不要穿已湿的衣服、鞋子或袜子,不要住太过潮湿的地方,不要暴饮冰水等。
3.避免过度疲劳 除了饮食有节之外,应当尽量让自己不要太过劳累,使身体产生疾病,懂得适度的工作和休闲。
4.保持心情愉悦 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有时候是因心理上或精神上受到刺激、过度悲伤而罹患此症,所以调节心情十分重要。
5.预防和控制感染 类风湿关节炎常于患有扁桃体炎、鼻窦炎或是龋齿等感染后发生,所以应预防各种疾病感染,一旦出现应早期治愈。
本病常导致多脏器受累,其主要并发症是关节破坏变形,关节隆突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中枢神经受累引起急性或慢性脑梗死或出现偏瘫。肠血管炎引发肠缺血、腹绞痛、血便,甚至肠穿孔。患者出现多发性单神经炎、皮下梗死、肺渗出、胰腺炎、小肠出血,严重肾功能不全,多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