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介导性肾脏病是指由宿主免疫机制介导产生的,肾小球,血管和小管间质的肾脏疾病。免疫介导的肾脏疾病系由抗原激发的免疫反应,其相关抗原名单甚多并继续扩展,这些抗原按它们的来源于肾内或是肾外,分为肾性和非肾性;也可分为自身或外来抗原(对人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但成因抗原常不知道。
主要与继发性肾脏病相鉴别,包括糖尿病性肾病、尿酸肾病、淀粉样变肾病和脂蛋白肾小球病。
抗原必须位于肾脏并激发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才能引起免疫介导性肾脏疾病。肾性抗原本来就位于肾脏,是肾脏的蛋白组成成分。非肾性抗原则需一定机制沉积(植入)于肾脏。
肾性抗原以及一些循环的并沉积于肾脏的非肾性抗原都是抗体结合的固定靶。通常引起肾脏病的非肾性抗原是在血液中。与其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循环进入肾脏。根据其生物,化学特性,免疫复合物在肾脏内有特定的定位:肾小球系膜,肾小球基底膜(GBM),GBM内侧的内皮细胞,GBM外侧的上皮细胞。譬如,IgA肾病时,免疫复合物包含IgA,由于IgA分子较大,其易定位在系膜区。细菌抗原与IgG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则因其分子较小,倾向于定位在GBM内或GBM上皮细胞侧。
一旦定位,抗原和免疫复合物引起并造成持续的免疫炎症性肾损伤,常通过一种或多种的经典免疫反应较少见的类型包括有IgE介导的,直接补体激活以及免疫缺陷病(如AIDS,先天性补体成分缺乏症)。
引起坏死的损伤,如抗肾小球基底膜病中急性细胞毒型损伤,可引起明显的血尿,免疫复合物型的损害(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与血尿及红细胞管型有关,血尿,白细胞尿,红细胞管型及上皮细胞管型与活动性SLE及其他一些胶原-血管性疾病有关,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与膜型肾小球肾炎伴有明显的蛋白尿,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常发生血尿,但膜型肾小球肾炎罕见血尿,微小病变型及局灶硬化型肾小球肾炎可仅有蛋白尿。
补体蛋白水平的不同常可用于鉴别免疫介导性肾脏病的类型,当以激活替代途径为主时(如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及多数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补体消耗时由活化C3启动的,C1q,C4和C2未减少,如通过经典途径激活(如SLE),消耗从早期成分开始,故早期成分减少,只要C3肾炎因子存在,C3减少,而C1q,C4和C2正常。
1.肾活检及对染色组织光镜检查
为诊断免疫介导性肾脏病,估计其预后及选择治疗提供了最好的方法。
2.电子显微镜检查
可见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增厚及其成分的亚显微变化,并能阐明免疫沉积的存在与定位。
3.尿液分析
常常有助于检查尿中蛋白及有形成分。
4.血清学检查
在细胞毒抗体介导肾脏疾病(如抗基底膜抗体,抗HLA抗体)循环中可查到细胞毒抗体。
5.组织相容性试验
可帮助诊断某些类型的免疫介导性肾病。
第一、故诊断和治疗也不一样,而且疗程可能较长。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疾病发展,患者对相关知识如有基本了解,则可消减盲目畏惧并加强与医生的配合。
第二、不可轻视感冒,多数慢性肾脏病是免疫性疾病,感冒或感染均可诱发机体免疫,从而加速疾病发展。
第三、劳逸结合重休息,人劳累后体内代谢产物增多,增加肾脏工作量,可使病情加重。故避免劳累适当休息有利于肾脏功能的恢复。
第四、调整饮食助营养,慢性肾脏病患者口味宜清淡,忌烟酒和刺激性食物,出现肾功能损害时需限制饮食中蛋白摄入,以鸡蛋、牛奶、瘦肉等动物蛋白为主,并口服必须氨基酸剂防止营养不良。
1.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病人出现少尿、肾功能急骤恶化、血清肌酐上升首先虑原发疾病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如急进性肾炎Ⅱ型、狼疮性肾炎Ⅳ型,此时临床可产生大量蛋白尿、氮质血症以至尿毒症。肾病综合征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血容量显著下降可产生肾前性氮质血症、病人体位性低血压、颈静脉塌陷脉搏细弱、脉压减小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尿量减少但尿比重和尿渗量均升高、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球压积增高,输注血浆制品和白蛋白浓度和血球压积增高,输注血浆制品和白蛋白尿丝可以增多。肾病综合征庆大霉素等肾毒性药物可致急性肾小管坏死、非固醉类消炎药物、造影剂可产生急性间质性肾炎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2.感染 感染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约占肾病综合征患者20%。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前是儿童肾病综合征的主要死亡原因,死于溶血性链球菌致肺炎、脑膜炎和腹膜炎,K1ebsNla败血症等。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并不少见,应注意尿沉渣涂片找菌和尿培养,如尿中出现有核细胞不要轻易诊断为泌尿系感染,因在肾病综合征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也会出现在尿液中。
3.血栓和栓塞并发疾。
4.血脂紊乱。
5.肾小管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