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斑疹热(英文名:Rickettsiasibericaspottedfever;别名:西伯利亚立克次氏体斑疹热、北亚立克次氏体斑疹热、北亚立克次体斑疹热、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北亚蜱传斑疹伤寒、北亚蜱传斑点热、北亚热、北亚斑点热),是斑点热类立克次体病的一种,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通过硬蜱传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点有发热、初疮舔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
应注意与斑疹伤寒、麻疹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相鉴别。本病的主要鉴别诊断为麻疹,可借助麻疹口腔黏膜科氏斑的特征进行鉴别。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型相鉴别,可借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型的瘀点和瘀斑出现早,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进行鉴别。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为杆菌状舔,呈多形态在宿主细胞的胞核内成片积集。能在鸡胚卵黄囊及组织培养中繁殖健康搜索。接种雄性豚鼠后可引起发热、阴囊红肿。其抗原结构在不同株间基本一致在斑点热群内则和其他立克次体部分相同火罐网与群外的其他立克次体完全不同。
本病经蜱叮咬人体时,把病原体注入人体先在局部淋巴结繁殖,以后释放入血液形成立克次体血症,造成血内内皮细胞炎症,引起各个脏器的功能异常。
潜伏期3~6天。大部分患者有头痛全身酸痛、肌肉酸痛及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体温迅速上升,病程第3~4天高达40℃。发热多呈弛张热型,偶有稽留不退者。高热持续约8~10天,然后逐渐降至正常。多数患者于硬蜱叮咬部位出现初疮,表现为小的浸润块,其上盖以棕色痂皮,四周有红晕。初疮多见于头颈、肩或腹部常伴有局部引流淋巴结肿大。发病第4~5天患者全身出现红色椭圆形斑丘疹,大小不一,边缘清楚,压之退色个别呈出血疹。有时皮疹亦可延至手心、足底及面部,或仅见于胸背及四肢内侧。整个病程伴有剧烈头痛、腰痛及肌肉疼痛血压偏低,眼结膜充血,脾偶可触及。本病预后良好,无复发,并发症少见。
实验室检查:外周白细胞多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轻微增加。血清学诊断一般常用外-斐反应,OX19及OX2出现阳性可作补体结合试验微量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病原体分离可以确诊。其它辅助检查:X线胸片未见异常。
相关检查:Weil-Felix反应、补体结合反应。
主要在于加强个人防护,避免硬蜱叮咬。进入疫区工作时,可穿着防护服,应用驱避剂,亦可服小剂量广谱抗生素作为药物预防。有条件或必要时,可用化学药物对家畜、住室、人畜必经途径两旁的植物等喷洒进行灭蜱。
1.控制传染源 灭鼠和灭蜱。
2.切断传播途径 在牧场、灌木草地和住宅有蜱隐蔽的地方可使用2%马拉硫磷溶液喷洒灭蜱。
3.保护易感人群 在野外工作应穿防护服,也可在外露的部位使用乙酰苯胺丁酯等驱避剂鸡胚卵黄囊疫苗有部分保护作用,能延长潜伏期,缩短热程,减轻病情但是,不能防止发病。临时需要进入疫区,可口服多西环素预防。
立克次体斑疹热的并发症有休克、心脏和肾衰竭等。一些患者病情恢复后可有耳聋、视力下降、肢体瘫痪和反复发作的大疱性红斑等后遗症。临床特征有发热、头痛和皮疹,重型患者可危及生命。立氏立克次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眼结膜进入人体,也可通过误输被污染的血液或在实验室内吸入被污染的气溶胶而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