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过多症又叫高钠血症,血清钠浓度>145mmol/L为高钠血症。高钠血症必然合并有血浆渗透压增高,故亦称高钠性高渗综合征。高钠血症仅仅反映血清钠浓度增高,而机体内钠的总量可增多、正常,也可减少。常见于临床上输入氯化钠溶液过,多以细胞外液增多为主发生的组织水肿、肺水肿及心力衰竭。
高钠血症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一)尿崩症
又称垂体性尿崩症,是垂体后叶分泌ADH缺乏,其发病原因不明。临床特征为烦渴、多饮、多尿(日尿量可达5-10 L)、尿相对密度低(1.001一1.005)、尿渗透压低(50~200mmol / L)。临床上又分为特发性尿崩症和继发性尿崩症,后者是由于下丘脑垂体的肿瘤,脑部创伤、手术、炎症引起,当病变累及下丘脑口渴中枢而丧失口渴感时,往往因不能及时补充水分,而致严重脱水,甚至死亡。当怀疑尿崩症时应鹏饮加压素试验及血浆ADH测定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应做头颅CT和X线检查以排除垂体肿瘤。
(二)肾性尿崩症
为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尿崩症相似。患者多为男孩,出生后数月发病。此病注射加压素后尿量不减,尿比重亦不增加,血浆ADH浓度明显升高,可与垂体性尿崩症相鉴别。
(三)间质性肾炎及肾浓缩功能严重障碍
引起的病因众多,除肾盂肾炎外,药物(理盐、去甲金霉素等)、低钾、高钙、尿路梗阻、痛风等都可引起本病。表现高钠血症,多尿,脱水。根据病史,肾功能检查及血清电解质测定可鉴别诊断。
(四)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多见于老年患者,发病前有轻度糖尿病甚至不知有糖尿病,常因感染,应用利尿剂或糖皮质激素等诱发。临床表现除有高钠血症、脱水外主要为神经系统症状,如神志不清,嗜睡、偏瘫、失语、抽搐等,易与脑血管意外相混淆。本症应与渗透性利尿剂所致的高钠血症鉴别。
(五)特发性高钠血症
病因不明,临床少见。其诊断标准为:①持续性高钠血症;②无明显脱水和口渴感;③禁饮时尿液变为高渗,说明机体仍有分泌ADH的能力;④肾小管对ADH仍有反应,应用加压素时可致水潴留。有入认为本病为ADH释放“阀值升高”征症侯群。
此外,还应与原发性醛固酮症、皮质醇增多症等分泌性疾患相鉴别。
引起高钠血症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四点:
(1)水摄入不足 见于水源断绝昏迷的患者不知饮水也无入帮助进水或疾病所致吞饮障碍日停止进水(包括食物中的水)体液的丢失占体重的%完全断水- d即体液的丧失达到体重的%可致死亡。
(2)水丢失过多 常见于尿崩症渗透性利尿腹泻呕吐溶赂入过多尿浓缩功能障碍而水分补充不足。
(3)钠排泄障碍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患者钠排出减少常伴有血钠增高钠排出减少还见于此种患者其释放ADH的能力并无障碍只是释放ADH的“渗透压阈值”提高了即当体内的渗透压增高到比正常入更高的程度时才释放ADH临床上称此为“特发性高钠血症”。
(4)钠输入过多 常见于注射NaHCO3、过多高渗性NaCl输入等等。病者多伴有严重血容量过多。
一、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可能出现症状包括:乏力、头痛、易激动兴奋等,可在较早期出现,而后逐步进展为震颤、抽搐,以至昏迷甚至因脑组织不可逆转性损害而死亡。合并颅内出血者可有定位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可出现反射亢进,颈项强直、椎体束征阳性等。不少病例腰椎穿刺脑脊液中有红细胞、蛋白质量增多等。其它症状根据造成本症的基本病变等情况而异。如由尿崩症引起者有明显多尿,皮肤失水过多引起者则有发热,注射过多高张性NaCl或NaHCO3引起者则有高血压、呼吸困难、咳嗽等心衰症状。
高血钠主要是由于血钠浓度过高造成的高渗状态,使细胞内水份被析出,从而细胞失水,特别是脑细胞失水,可造成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发病越快,症状越明显。与低钠血症一样,缓慢发生的高钠血症症状一般相对为轻,这是由于脑细胞在此时可以将细胞外Na+K+等转移到细胞内,同时还能合成许多小分子的具有渗透性的物质,主要为肌醇、谷氨酸、及谷氨酰胺等。它们可参与细胞内渗透微粒组成,从而预防细胞过度失水而致功能障碍。
二、诊断
在诊断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病史:输入氯化钠溶液过多,尤以肾功能低下时。
2.临床表现:以细胞外液增多为主,故常发生组织水肿、肺水肿及心力衰竭。
3.辅助检查:可发现血钠含量升高或正常。
对怀疑是钠过多的患者,应进行以下检查:
(1)体格检查 高钠血症早期突出的症状是口渴,重症患者由于脑细胞脱水而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症状,如烦躁、嗜睡、健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后期出现抽搐惊厥昏迷。查体时应注意患者神志表现和皮肤脱水的症征,有无循环衰竭等等。
(2)实验室检查 血钠浓度增高一般多在145 mmol / L以上,血浆渗透压也增高,要进行每日尿量尿常规及尿相对密度的测定,肾功能的检查包括尿素氮肌配PSP及尿的浓缩和稀释试验等。对可疑有糖尿病原发性醛固酮症Cushing综合征的患者还要进行有关内分泌功能的测定。
预防措施
钠过多常并发于其它疾病,如烧伤、颅脑损伤、COPD、肝移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等,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应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对出现本病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而并发更严重的疾病。早期一旦发现高血钠, 应立即停用一切含钠液体, 改输注低渗液体; 不能经口饮水者, 可留置胃管, 持续滴入温开水, 以缓解高血钠, 并促进钠的排出; 积极控制感染, 降温; 血糖监测, 积极控制血糖至正常范围; 水肿期过后,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停用高渗利尿剂。多数患者经上述处理可获较好效果,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