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烧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是少尿,补足血容量及水分后仍少尿,少尿应鉴别肾前性及肾后性。
1.肾前性与肾性 为避免治疗失误,必须鉴别肾前性和肾性肾衰。
2.肾后性与肾性 X线腹部平片、B型超声、肾图可检查有无先天畸形或梗阻积水。疑有肾实质病变者,必要时可作肾活检。
3.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约10%~30%患儿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病因多为氨基苷类药物中毒,创伤或烧伤后,宜定期监测血液生化改变。
烧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休克时入球动脉血压降低或血清钠减少,刺激肾球旁装置,产生大量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使肾血管收缩,肾脏缺血缺氧,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烧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是少尿,补足血容量及水分后仍少尿,少尿应鉴别肾前性及肾后性。
一、尿液检查 尿少、尿量≤17ml/h或<400ml/d,尿比重低,<1.014甚至固定在1.010左右,尿呈酸性,尿蛋白定性+~+++,尿沉渣镜检可见粗大颗粒管型,少数红、白细胞。
二、氮质血症 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但氮质血症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因肾功能正常时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尿素氮亦可升高。血肌酐增高,血尿素氮/血肌酐≤10是重要诊断指标。此外,尿/血尿素〈15(正常尿中尿素200-600mmol/24h,尿/血尿素>20),尿/血肌酐≤10也有诊断意义。
三、血液检查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下降,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血中钾、镁、磷增高,血钠正常或略降低,血钙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亦降低。
四、尿钠定量 >30mmol/L。
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测定,该法对病因有一定意义。其值>1者为急性肾小管坏死,非少尿型急性肾小管坏死及尿路梗阻。其值<1者,为肾前性氮质血症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五、纯水清除率测定 该法有助于早期诊断。
纯水清除率=尿量(1小时)(1-尿渗透压/血渗透压)
其正常值为-30,负值越大,肾功能超好;越接近0,肾功能越严重。
-25~-30说明肾功能已开始有变化。
-25~-15说明肾功能轻、中度损害。
-15~0说明肾功能严重损害。
1.注意高危因素 感染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应严格监查并采取预防感染的措施。
2.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时正确的抗休克治疗,防止有效血容量不足,解除肾血管收缩,可避免肾性ARF发生。
3.对严重软组织挤压伤及误输异型血,在处理原发病同时用碳酸氢钠溶液250ml碱化尿液,并应用甘露醇防止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阻塞肾小管或其他肾毒素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
4.在进行影响肾血流的手术前,应扩充血容量,术中及术后应用甘露醇或呋塞米(速尿),以保护肾功能。甘露醇用量不宜超过100g。呋塞米1-3g/d,可使少尿型ARF转变为非少尿型。多巴胺0.5~2ug/(kg·min)可使肾血管扩张,以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
5.出现少尿时可应用补液试验,既能鉴别肾前性和肾性ARF,又可能预防肾前性ARF发展为肾性ARF。
烧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并发症与急性肾功能衰竭类似,主要有以下几种:
(1)感染 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本病中尤为常见。
(2)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包括心律紊乱、心力衰竭、心包炎、高血压等。
(3)神经系统并发症 表现有头痛、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癫痫等。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毒素在体内潴留以及水中毒、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有关。
(4)消化系统并发症 表现为厌食、恶心、岖吐、腹胀、呕血或便血等,出血多是由于胃肠粘膜糜烂或应激性溃疡所引起。
(5)血液系统并发症 由于肾功能急剧减退,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从而引起贫血,但多数不严重。少数病例由于凝血因子减少,可有出血倾向。
(6)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可出现高血钾症、低钠血症和严重的酸中毒,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在多尿期,患者每日尿量可达3000-5000ml,因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的排出,可出现脱水、低钾、低钠血症等,,如果不及时补充,患者可死于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进入恢复期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恢复至正常,尿毒症症状消退,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再生和修复,多数患者肾功能可完全恢复,少数患者可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