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痢,经外穴别名。见《腧穴学概论》。即小儿疳瘦。。《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经外穴,名小儿疳瘦;《腧穴学概要》称小儿疳痢。在尾骨尖端直上3寸处。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沿皮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疳气: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毛发稍稀,精神疲惫,食欲不振,便泻秽臭,或尿如米泔,烦躁啼哭,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
疳积: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黄,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精神不振,烦躁易怒,睡眠不宁,吮指磨牙,动作异常或嗜食异物,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舌淡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
干疳:极度消瘦,面部呈老人貌,皮肤干燥起皱,毛发干枯,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或见肢体浮肿,或周身见紫斑,舌质淡嫩或红而少津,脉弱欲绝。
由乳哺不节,生冷过度,伤于脾胃,冷热相搏。致腑脏不调。久而不瘥,即变诸疳,大肠虚弱,水谷不化,下痢无度。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1.喂养不当长期摄食不足,如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辅食;人工喂养者,食物的质和量未能满足需要,如乳类稀释过度,或单纯用淀粉类食品喂哺;突然断奶,婴儿不能适应新的食品等。
2.饮食习惯不良饮食不定时、偏食、反刍习惯或神经呕吐等。
3.疾病因素疾病影响食欲,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增加机体的消耗。
其证面色萎黄,肌体羸瘦,盗汗壮热,皮毛焦枯,嗜好酸咸,心腹虚胀,痢下蕴瘀,日夜无度。易引起营养不良的常见疾病有:迁延性婴儿腹泻、慢性肠炎或痢疾、各种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肠寄生虫病、结核病、麻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或贲门松弛等)和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均可致喂养困难:某些遗传性代谢障碍和免疫缺陷病也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早产和双胎易引起营养不良,宫内感染,孕母疾病或营养低下,胎盘和脐带结构与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胎儿营养不足和宫内生长阻滞,为婴儿营养不良的先决条件。重度营养不良大多由于多种因素所致。
3、小儿疳痢。随不同年龄大小。取适量青黛,以水研匀服下,有效《宫气方》说:“孩儿杂病变成疳,不问强羸女与男。烦热毛焦鼻口燥,皮肤枯槁四肢瘫。腹中时时更下痢。青黄赤白一般般。眼涩黄鼻孔赤,谷道开张不可看,引方便是“青黛散”,孩儿百病服之安。”
5、赤白下痢。用酸榴根一把炙干。加水二大宛浓煎为一碗,空心服。未通再服。
口渴喜饮,脾虚泄泻,腹部胀痛.
1.疳气证候:
形体略较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大便于稀不调,精神欠佳,易发脾气,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分析:脾胃失健,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不足,形体失于充养,故见形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精神欠振。脾胃失和,则饮食不香,甚则厌食;清气不升则便溏,浊气不降则便秘,故大便时干时稀。若胃火偏亢则能食善饥;脾虚肝旺则易发脾气。治法:和脾健运。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渗湿,藿香、白蔻仁醒脾开胃,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助运。腹胀嗳气,厌食,苔厚腻者,去党参、白术、山药,加苍术、陈皮、鸡内金运脾燥湿,理气宽中,消食助运。大便溏加少量炮姜温运脾阳;大便干加决明子、莱菔子润肠通便;能食善饥,易发脾气,加胡黄连、决明子清火除烦。
2.疳积证候:
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沉细。分析:本证多由疳气发展而来,积滞内停,壅滞气机,阻滞肠胃,或夹有虫积,导致脾胃为病,属于虚实夹杂的证候,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形瘦面黄为虚,腹大膨胀为实。疳之有积无积,在于腹之满与不满,腹满者多有积滞。虫积者腹中可扪及索条状痞块,推之可散;食积者脘腹胀满,叩之音实;气积者大腹胀满,叩之如鼓;血积者右肋下痞块质硬,腹胀青筋显露。病久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故形瘦面色无华,发稀结穗。胃有虚火,脾虚失运,即胃强脾弱,则多食多便,饮食不为所养而消瘦。心肝之火内扰,则睡眠不宁,脾气急躁易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