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tin型幼儿脑硫脂病也称Austin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是脑硫脂病和黏多糖贮积症的联合疾病。是由于体内半乳糖酰-3-硫酸酰基鞘氨醇硫酸酯酶(脑苷脂硫酸酶)缺乏而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脑白质及周围神经脱髓鞘等病变为特征,出现智力、语言及行为障碍。无特效治疗方法,关键在于预防疾病,产前检查可降低患儿出生率。
在鉴别诊断方面需注意与其他几种黏脂贮积症相鉴别。
一、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患儿出生时一般情况尚可,3~6个月后出现症状,少数病儿生后即有异常,表现为肢体活动减少,上下肢呈对称性无力,此时容易与脑性瘫痪肌张力低下型相混,但本病呈进行性,无力情况逐渐加重,而且肋间肌也表现力弱,哭声低微,咳嗽无力,吸气时可见胸骨下陷。查体时可发现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小婴儿可因皮下脂肪丰满而早期不易发现肌肉萎缩),腱反射很早就消失,此项是与脑瘫的鉴别要点,而且本病不合并智力低下,面部表情机敏,眼球运动灵活。
二、GM1神经节苷脂病
本病分三型,I型(婴儿型)属全身性GMl沉积病,生后即有肌张力低下、吸吮无力,运动发育落后,晚期肌张力增高,呈去大脑强直状态,有时可能与脑瘫相混。但本病病情进展迅速,且有特殊外貌,表现为前额突出,鼻梁凹陷,耳位低,舌大,人中长,面部多毛,病儿发育迟缓,不能注视,有眼震,听觉过敏,惊吓反射明显。早期就出现严重惊厥,约 1~2个月病儿在视网膜黄斑部有樱桃红点。6个月后出现肝脾肿大,脊柱后弯,关节挛缩。晚期呈去大脑强直状态,对外界反应消失,多在2岁以内死亡。
GM1神经节苷脂病Ⅱ型只侵犯神经系统,可有运动发育落后,走路不稳,腱反射亢进,有时需与脑瘫鉴别。但本病在婴幼儿期起病,病前发育正常,此点与脑瘫的病程明显不同。本病常表现听觉过敏,惊吓反射增强,多有智力低下及惊厥,但本型无特殊容貌,肝脾不肿大,眼视网膜黄斑无樱桃红点。
三、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此病又称脑硫脂沉积病,是脑白质营养不良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病变是中枢神经系统广泛脱髓鞘,白质受累严重。临床按起病年龄分为3型,其中起病于 1~2岁的晚婴型需与脑瘫鉴别,此型起病后逐渐出现运动减少、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智力逐渐倒退,反应迟钝,语言消失,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多伴有视神经萎缩及惊厥。终末期表现为去大脑强直状态、痴呆逐渐加重,多于学龄前期死亡。本病与脑瘫的鉴别要点是在l~2岁发病前运动发育正常。而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实验室检查:肌电图可见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脑干诱发电位异常,脑脊液常有蛋白质升高,脑电图晚期可有痫样放电。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芳香硫脂酶A活性明显降低是本病的特异性诊断指标,杂合子该酶活性也有降低。
四、21三体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根据其特殊面容及异常体征一般诊断不难。但有些病例新生儿时期症状不明显,只表现活动减少,面部无表情,对周围无兴趣,肌张力明显低下,肌力减弱,有时可误认为是脑瘫肌张力低下型,但本病膝反射减弱或难引出,这是与脑瘫明显的不同点,而且Moro反射减弱或引不出。确诊本病可查染色体。
Austin型幼儿脑硫脂病的基本缺陷是半乳糖酰-3-硫酸酰基鞘氨醇硫酸酯酶(脑苷脂硫酸酶)缺乏,这是一种芳基硫酸酯酶,具有3种同工酶,即芳香基硫酸酯酶A、B和C。其基因位于22q13。通常脑苷脂硫酸酶催化半乳糖酰-3-硫酸酰基鞘氨醇、乳糖酰硫酯和硫酸半乳糖酰神经鞘氨醇脱硫。本病患者体内缺乏脑苷脂硫酸酶,上述几种苷脂分解不全,过多沉积于脑内而发病。
本病患儿从9个月到24个月出现临床症状。早期临床表现为行为异常、烦躁不安、共济失调、动作不协调、步态异常,多数患儿可出现肌张力低下,偶尔出现痉挛性截瘫。病情持续一年以后,患儿不能站立,反应迟钝也更加明显。可表现为语言障碍、肌张力增高(下肢更为明显)、深反射减弱或缺如、共济失调加重,可出现间歇性肢体疼痛等。3~4岁时,患儿卧床不起,出现四肢瘫,并发生眼球震颤、小脑病变体征。抽搐、视神经萎缩及反应迟钝进一步加重。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呈灰色,以后可能失明。除神经系统症状外,还可因多发性骨发育不良引起骨骼畸形,面容呈轻度Hurler综合征特征等。
1.血尿检查
尿中硫酸乙酰肝素增多。周围血中白细胞有异染性包涵体。脑或肝组织细胞包涵体的生化分析为神经节苷脂增多,以GM2和GM3神经节苷脂为主,硫酸乙酰肝素也增多。
2.X线检查
X线表现类似黏多糖贮积症Ⅰ型,但改变程度较轻。
针对不同个体,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后代遗传病的出生(即实行优生)和遗传变异的发生,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婚前检查、遗传咨询、产前检查和遗传病的早期治疗。
本病可并发眼球震颤、小脑病变体征,抽风、视神经萎缩失明,还可有多发性骨发育不良引起的骨骼畸形共济失调,偶尔也可出痉挛性截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