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水肿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肺内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平衡失调,使大量组织液在很短时间内不能被肺淋巴和肺静脉系统吸收,从肺毛细血管内外渗,积聚在肺泡、肺间质和细小支气管内,从而造成肺通气与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在临床上表现为极度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发绀,大汗淋漓,阵发性咳嗽伴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布满对称性湿啰音。
与肺部疾病如急性肺梗死、支气管哮喘、张力性气胸等进行鉴别诊断。
肺水肿的病因可按解剖部位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后者又可以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成若干类型。
1.心源性肺水肿
在某些病理状态时,如回心血量及右心排出量急剧增多或左心排出量突然严重减少,造成大量血液积聚在肺循环中,使得肺毛细血管静脉压急剧上升。当升高至超过肺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时,一方面毛细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肺循环淤血,肺毛细血管壁渗透性增高,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滤出,形成肺水肿。临床上由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占心源性肺水肿的绝大部分。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及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等也可引起。
2.非心源性肺水肿
(1)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①感染性肺水肿:系因全身和(或)肺部的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原虫等感染所致。②吸入有害气体:如光气(COCl2)、氯气、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③血液循环毒素和血管活性物质:如四氧嘧啶、蛇毒、有机磷、组胺、5-羟色胺等。④弥漫性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如内毒素血症、大量生物制剂的应用等。⑤严重烧伤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⑥变态反应,加药物特异性反应、过敏性肺泡炎等。⑦放射性肺炎:胸部恶性肿瘤大剂量放射治疗可引起肺水肿。⑧尿毒症:尿毒症性肺炎即肺水肿的一种表现。⑨淹溺:淡水和海水的淹溺均可致肺水肿。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各种原因引起的最为严重的急性肺间质水肿。⑪氧中毒: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60%),可致活性氧自由基增多,造成肺损伤和肺水肿。⑫热射病。
(2)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加①肺静脉闭塞症或肺静脉狭窄。②输液过量。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①肝肾疾病引起低蛋白血症。②蛋白丢失性肠病。③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
(4)淋巴循环障碍
(5)组织间隔负压增高①复张后肺水肿:如气胸、胸腔积液或胸腔手术后导致肺萎陷,快速排气、抽液后肺迅速复张,组织间隔负压增高,发生急性肺水肿。②上气道梗阻后肺水肿: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气道梗阻、经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梗阻解除后迅速发生的急性肺水肿。
(6)其他复合性因素①高原性肺水肿:因高海拔低氧环境下引起的肺水肿称为高原性肺水肿。②药物性肺水肿:如阿司匹林、海洛因、利多卡因、呋喃坦啶、利眠宁、特布他林、美沙酮等。除部分药物与过敏因素有关外,有些药物主要对肺组织直接损伤,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性作用而发生急性肺水肿。③神经源性肺水肿:可由于颅脑外伤、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及颅内肿瘤等致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急性肺水肿。
肺水肿间质期,患者常有咳嗽、胸闷,轻度呼吸浅速、急促。查体可闻及两肺哮鸣音,心源性肺水肿可发现心脏病体征。PaO2和PaCO2均轻度降低。肺水肿液体渗入肺泡后,患者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发绀,严重呼吸困难,咳大量白色或血性泡沫痰,两肺满布湿啰音。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加重,甚至出现CO2潴留和混合性酸中毒。
1.化验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酶谱和电解质检查,为诊断感染、低蛋白血症、肾脏病、心脏病提供依据。
2.动脉血气分析
氧分压在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低氧,吸氧能使PaO2明显增高。二氧化碳分压在疾病早期主要表现为低CO2,后期则出现高CO2,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
3.X线检查
肺泡水肿主要表现为腺泡状致密阴影,呈不规则相互融合的模糊阴影,弥漫分布或局限于一侧或一叶,或从肺门两侧向外扩展逐渐变淡成典型的蝴蝶状阴影。有时可伴少量胸腔积液。但肺含量增加30%以上才可出现上述表现。
4.Swan-Ganz导管检查
床边进行静脉Swan-Ganz导管检查测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可以明确肺毛细血管压增高的肺水肿,但PCWP高度不一定与肺水肿程度相吻合。
5.其他检查
过去许多血管外水(EVLW)测定方法,如X线、热指示剂稀释技术、可溶性气体吸入法、经肺电阻抗、CT、磁共振成像等,对肺水肿微血管-肺泡屏障损伤的早期判断并不敏感。近年来通过体外测定同位素标记蛋白(常用99mTc)经肺毛细血管内皮的净流量,评价肺血管内皮通透性;通过测定肺泡对同位素小分子物质(放射性标记蛋白、99mTc-DTPA)的清除,评价肺泡上皮的通透性,可较早地判断肺损伤程度。
1、在处理各种急症时应有整体观念,尽早做到全面的诊断和处理。
2、特别中枢循环和呼吸的改变,尽早发现和处理低血容量,组织低灌流和缺氧,要注意时间性,从现场急救即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
3、防治感染是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措施。包括原发病即严重感染的治疗,其中有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必要的手术引流:同时也包括某些严重创伤、大手术的兵法感染的防治。
4、尽可能改善全身情况,如营养状况,水电解质的平衡等。
1、DIC: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2、酸碱平衡失调:机体每天在代谢过程 酸碱平衡紊乱中,均会产生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并不断地进入血液,都可能影响到血液的酸碱度,尽管如此,血液酸碱度仍恒定在pH7.35-7.45之间。
3、多器官衰竭:在严重感染、创伤或大手术等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相继并发一个以上系统或(和)器官的急性功能障碍或衰竭,一般肺先受累,次为肾、肝、心血管、中枢系统、胃肠、免疫系统和凝血系统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