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细胞癌(简称肾癌)是泌尿系统中恶性度较高的肿瘤,也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肾腺癌,占肾恶性肿瘤的 80%~90%。据调查,肾癌在我国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占第二位,仅次于膀胱肿瘤,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 、小儿恶性肿瘤的20%左右。男女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据统计,男女之比为2:1。肾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有资料显示,肾癌的高发年龄在40~55 岁。此外,肾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国际差异,欧美国家明显高于亚洲国家,日本印度等国的发病率较低。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
1.肾囊肿:典型的肾囊肿从影像检查上很容易与肾癌相鉴别,但当囊肿内有出血或感染时,往往容易被误诊为肿瘤。而有些肾透明细胞癌内部均匀,呈很弱的低回声,在体检筛查时容易被误诊为非常常见的肾囊肿。Cloix报告了32例“肾脏复杂囊性占位”手术探查结果,发现其中41为肾癌。对于囊壁不规则增厚、中心密度较高的良性肾囊肿,单独应用上述任何一种检查方法进行鉴别都比较困难,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必要时可在B超引导下行穿刺活检。轻易地放弃随诊或鲁莽地进行手术都是不可取的。表现为腰痛、肿块,但无严重血尿,触之为囊性肿块。尿路平片示囊壁呈蛋壳样或条纹样钙化。IVU(静脉泌尿系统造影)示肾实质占位性病变。肾动脉造影病变为边界光滑的无血管区,周围血管弧形移位。超声检查可见肾实质内有边界清晰的圆形无回声暗区。
2.肾错构瘤:又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随影像学检查的普遍开展,越来越多见于临床。典型的错构瘤内由于有脂肪成分的存在,在B超、CT和MRI图像上都可作出定性诊断,临床上容易与肾细胞癌进行鉴别。肾错构瘤B超示肿块内有中强回声区,CT示肿块内有CT值为负数的区域,增强扫描后仍为负值,血管造影显示注射肾上腺素后肿瘤血管与肾脏本身血管一同收缩;肾细胞癌B超示肿块为中低回声,肿块的CT值低于正常肾实质,增强扫描后CT值增加,但不如正常肾组织明显,血管造影显示注射肾上腺素后肾脏本身血管收缩,但肿瘤血管不收缩,肿瘤血管特征更明显。
可以看出,肾癌与肾错构瘤的鉴别要点在于肾癌内没有脂肪组织而错构瘤内有脂肪组织。但少数情况下,肾细胞癌组织中也会因含有脂肪组织,造成误诊。另外,含脂肪成分少的错构瘤被误诊为肾癌的情况也不少见。我所1984-1996年收治的49例错构瘤病人中,11例因术前B超为低回声和(或)CT为中高密度肿物而被诊断为肾癌。分析造成误诊的原因有:有些错构瘤主要由平滑肌构成,脂肪成分少;瘤内出血,掩盖脂肪成分,致B超和CT无法辨别;肿瘤体积小,由于容积效应,CT难以测出肿瘤的真实密度。对此种情况,加做CT薄层平扫,必要时B超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有助于诊断。也有作者认为,错构瘤内出血掩盖脂肪组织的CT特征比较显著,但对B超结果的干扰则较少。
3.肾脏淋巴瘤:肾脏淋巴瘤少见但并不罕见。Dimopoulos等报告,在210例肾脏肿瘤病人中,有6例为原发性肾脏淋巴瘤。肾脏淋巴瘤在影像学上缺乏特点,呈多发结节状或弥漫性湿润肾脏,使肾脏外形增大。腹膜后淋巴结多受累。我所近年收治4例病人中的3例术前未获诊断,另1例靠术前穿刺活检证实为本病。
4.肾脏黄色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严重慢性肾实质感染的特殊类型。形态学上有两种表现:一种为弥漫型,肾脏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内部结构紊乱,不容易与肿瘤混淆;另一种为局灶性,肾脏出现局限性实质性结节状回声,缺乏特异性,有时与肿瘤难以鉴别。但这部分病人一般都具有感染的症状,肾区可及触痛性包块,尿中有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只要仔细观察,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5.肾盂癌:也可出现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但程度较重且发生早并频繁出现。IVU及逆行造影示肾盂肾盏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肾脏大小及形态无明显改变,无肾轴旋转。肾盂镜检查可见突入肾盂腔内的新生物。尿脱落细胞检查发现肿瘤细胞。
6.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有腰痛、腰腹肿块及血尿。尿路平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超声检查为许多均匀分布的强光点;肾动脉造影实质期因其组成的组织密度不同而呈葱皮样分层排列。 CT检查可见呈密度不均的肿块,含脂肪量较多,CT值为-40~-90Hu。肿瘤易发生自发性破裂出血而致突发性严重血尿或休克。
7.成人肾胚胎瘤:表现为腰痛及肿块。但肿块生长迅速,病人多以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血尿较不严重。逆行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常因肿瘤的破坏而大部分消失。超声检查呈细小的散在光点,其亮度与肾皮质的回声相等或略强。
8.肾周囊肿:表现为腰痛、肿块及高血压。但其有腰部外伤或肾脏手术史。肿块边缘不清楚。IVU示肾脏缩小,向外上方移位,伴有旋转不良及肾盏移位,造影剂溢入囊肿内形成云雾状影像。
9.多囊肾:腰痛、肿块及血尿与本病相似,但病变为双侧性。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较为常见。IVU显示肾影显著增大,肾盏普遍分离并伸长伴多处边缘光滑的弧形压迹。超声检查显示双肾增大,轮廓呈波浪状,肾实质内散在大小不等的圆形液性暗区,且彼此不相交通。CT检查显示肾实质中充满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区。
10.肾包膜下血肿:除表现为肿物、低热及血尿外,还有原发病如肾动脉硬化、肾梗死、肾外伤等。起病急骤,出血量较大者可发生休克。IVU可见肾及输尿管受压移位。
11.肾脓肿:临床表现为腰痛、肾肿大,但有发热,肾区叩击痛明显,血白细胞增高。IVU可见肾盂肾盏变形及移位。但肾动脉造影无肿瘤血管,中央无血管区被增殖的血管包绕,肾包膜下血管扩张迂曲,静脉期可见边缘静脉回流。CT检查表现为肾内边界清楚的圆形低密度区,CT值为10~25Hu,增强扫描后可见厚壁强化环即为脓肿壁。
12.假蜘蛛腿样肾盂:IVU也表现为肾脏增大,肾大盏伸长,盏距增宽。但病人无腰痛、血尿、肿块等表现。超声检查除肾长轴增长外无异常发现。肾动脉造影各级血管均示正常。
肾癌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流行病学家曾进行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以下因素可能与肾癌发病有关:吸烟、肥胖、职业(与镉接触的工人,钢铁工人和石油工业工人等)、高血压、糖尿病、输血、放射、相关药物、食物等。此外,慢性肾病长期透析治疗的患者也是肾癌高发人群。
肾癌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肾癌典型的“三联征”表现为血尿、腰痛和肿块。当肾癌侵犯至肾盂则有血尿;疼痛主要因肾癌肿块增大,充胀肾包膜引起,常为钝痛,肾癌侵犯周围脏器和腰肌所造成的疼痛相对较重并呈持续性,如血块堵塞输尿管,则为绞痛。一般肿块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如可触及,肾癌已达相当大体积。多数病人只有其中的1~2个病症,三症俱全者少见,占10%左右。
全身症状:约有1/3患者伴有全身症状(即肾癌的肾外表现),如发热、高血压、血沉快、贫血、肝功能异常、免疫系统改变、激素水平改变、尿多胺升高、血癌胚抗原升高、精索静脉曲张等,这些全身症状不仅可作为发现肾癌的线索,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1.尿常规 可见到肉眼和镜下血尿。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可增快。发生率为50%。
3.CEA癌胚抗原 可增高。
4.尿脱落细胞 有18%~58%的患者尿中可查及癌细胞。无定位价值。
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 浸润性及转移性泌尿系肿瘤中血FDP含量远高于正常水平,尤以肾癌为显著,可能与肿瘤组织释放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有关,促进了沉淀之纤维蛋白溶解。
6.γ烯醇酶 肾癌组织中γ烯醇酶比正常肾组织高34倍。肿瘤切除后,γ烯醇酶值下降,肿瘤复发病人血清中此酶升高者占87.5%,有助于疗效观察和病情追踪。
7.β2-MG(β2微球蛋白) 肾透明细胞癌中,87.5%的病人血β2-MG增高。
8.血常规检查 部分患者表现单纯性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155g/L,血细胞比容>50%。此系肿瘤产生的红细胞生成素及动-静脉短路所致。发生率为3%~4%。血尿所致贫血,占30%~50%。
9.血钙增高 发生率为10%。可能由于肿瘤产生刺激甲状旁腺分泌的因子,产生类甲状旁腺素物质,或肿瘤骨转移。
10.肝功能异常 占15%~20%。
11.端粒酶活性测定 端粒酶是合成端粒DNA的反转录酶。在防止染色体复制过程中端粒发生融合、重组、变短中起重要作用。它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端粒酶活性测定呈阳性表达,强度高者恶性程度高。
12.超声波诊断 由于超声波检查方法简便,无创伤性,可反复进行,因而在肾脏肿瘤的诊断以及普查中被广泛应用。B型超声扫描在肾癌诊断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现已于体检时常规应用,并作为临床上肾癌首选检查方法。超声影像学的主要表现有:肾外形局部增大或呈分叶状;肾实质内可见均质(强或低回声)或非均质(混合回声)的团块状回声,后者常表示肿瘤内部有出血、坏死、钙化,肿块边缘常不光滑。肾窦及肾盂肾盏回声受压及破坏而变形、移位,或显示不清。如肿瘤侵入肾盂肾盏,肾盂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肿块。肾门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超声可见低回声肿大的淋巴结;下腔静脉或肾静脉瘤栓时,血管内可探测到实性回声结构。
肾脏是实质性的脏器,有一定体积,肾周围及肾窦内脂肪和肾盂、肾盏内尿液构成的良好回声反射界面,有利于超声探测,使正常和异常的肾组织能显示清晰的图像。由于肿瘤因组织结构不同,超声图像比较复杂,表现为多种声像图,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①低回声型,肿瘤内部回声与皮质回声相等,边界不清晰。②高回声型,肿瘤内部为较强的光点。③强回声型,肿瘤内部回声呈密集光点,边界清晰,无声影,这类回声仅见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错构瘤)。④不均匀回声型,肿瘤内部回声为不均匀分布的光点,是因肿瘤内部不均质或有坏死、出血、钙化或囊性变所致。肾癌具有多种超声图像,根据肿瘤大小,有很大的差异。瘤体较大的、无坏死的肿瘤回声较正常肾组织有明显的增高,内部有强烈的高回声波,而直径<1.5cm的肿瘤回声较低。
由于超声对液体无回声的特点,可鉴别肾囊性肿块和实质性肿块。典型肾囊肿的图像内,可见球形、薄壁占位性病变和边缘整齐的无回声区,超声显像对肾实质肿块和囊性病变鉴别的准确性可达95%以上。有经验的医生对直径0.5cm以上的实质性肿块可作出准确诊断。超声扫描还能显示癌肿的范围、有无侵入邻近器官、肝脏或脾脏有无转移、肾蒂及腹膜后淋巴结是否肿大,以及有无腔静脉瘤栓,有助于肾癌的临床分期。
13.X线诊断 是诊断肾肿瘤非常重要方法,随着现代化诊断设备的应用和诊断水平的提高,X线检查已不是惟一的诊断手段,但仍是常规的诊断方法。
(1)尿路平片:在平片上可见肾影增大或不规则,腰大肌影模糊,少数肾恶性肿瘤有钙化。
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是诊断肾脏肿瘤最基本的方法。肾肿瘤在肾盂造影片上常显示肾盂和肾盏受压、变形、拉长和扭曲,使肾盏之间距离扩大,呈新月形或蜘蛛足样等改变。有时肾盂和肾盏充盈不全,一个或一组肾盏缺如,当肿瘤完全阻塞肾盂时,患肾功能丧失,在肾盂造影片上不显影,此时可作逆行肾盂造影。如肿瘤较小或位于肾脏边缘时,应进行不同体位(斜位、侧位)摄片。在静脉尿路造影时为了显影清晰,常用40~60ml造影剂,从周围静脉内快速注入或静脉滴注,定时摄片或肾断层摄片。肾囊肿表现为边缘光滑、无造影剂的透亮区,而实质性肿瘤则表现为不均匀的阴影、边缘不规则、与周围分界不清。少数肾癌突向肾盂时,X线片上酷似肾盂肿瘤,应注意鉴别。
(2)动脉造影:应用Seldinger导管,经股动脉穿刺,先行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确定肾动脉的位置,并将导管插入肾动脉,作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对肾癌的早期诊断,特别是对CT检查不典型的肿瘤,可明确病变性质和部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可以消除其他组织的重叠影,使血管系统清楚的显影,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肾动脉造影同时可根据需要进行肾动脉栓塞术。
肾肿瘤造影将肾肿瘤的表现可分为3期:①动脉期,肾动脉主干增宽,直径超过8mm,病灶区有较多的肿瘤血管,造影片上显示迂曲、粗细不均的血管影和分布不均的新生血管密集成团,有时还可见形态不规则池状肿瘤血管。因肿瘤内血流加速或动静脉瘘形成,肾静脉或静脉主干在动脉期显出,称为早期静脉显影。②肾实质期,大多数肿瘤血管丰富,肿瘤边界与肾组织混在一起,分界不清。③静脉期,肾静脉内造影剂排泄延缓,静脉内有瘤栓或继发性血栓时,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密度减低区。静脉血经侧支循环回流入下腔静脉,故静脉期可见到侧支静脉显影,如包膜静脉、输尿管静脉、肾上腺静脉、腰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等。偶因肿瘤血管完全阻塞,出现血管稀疏区或部分无血管区。少血管肿瘤造影结果如上相反,应予注意。
(3)下腔静脉造影:5%~15%肾癌发生静脉瘤栓,造影可了解下腔静脉内、肾静脉内有无瘤栓、下腔静脉有无受到肿瘤压迫和浸润等改变。
14.CT检查 能清楚的显示直径1cm以上的肾实质肿块,对肾脏的占位性病变,即囊性和实性占位的鉴别有重要价值,准确率达93%。肾癌的CT图像表现为:①肿瘤边缘不规则,呈圆形或分叶状。②平扫时肿瘤的密度随肿瘤细胞成分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密度,透明细胞癌密度低于正常肾组织。而颗粒细胞癌密度高于正常。③增强扫描时,肿瘤密度不同程度的增强。但仍低于正常肾组织。由于增强后肾肿瘤与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加大,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与分界线。④肿瘤内常有出血、液化和坏死区,使肿瘤密度不均。少数肿瘤内见密度增强的钙化灶,位于肿瘤内或其边缘。⑤CT能精确测量肾细胞癌病变的范围和大小,还可了解肾周有无浸润、淋巴结转移,从而为肾癌分期提供依据。⑥囊性肾癌,与肾囊肿的图像酷似,易误诊。但囊性肾癌的囊肿壁厚,囊液CT值较肾囊肿内的囊液高,应注意鉴别。
CT对肾癌的临床分期较为准确,与病理结果相比较,其准确率T为77.8%,N为95.6%,分期标准根据以下几方面:肿块是否局限于肾包膜内、是否局限于肾脂肪囊内、有无静脉受侵、淋巴结有无转移、邻近器官受侵、肾盂受侵。
15.MRI检查 肾脏的MRI检查,常用旋转回波(SE)脉冲序列扫描。当回波时间(Te)为30ms、脉冲重复时间(TR)为500ms时,可清楚显示肾脏的皮、髓质及其分界。MR检查的优点在于一次扫描可获得肾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的图像,没有CT存在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MRI可十分清楚的显示肾实质肿块,肾囊肿表现为均一的低密度团块,边界光滑,与肾实质分界清楚。肾癌密度高低不等,信号强度不均匀,肿块边界不规则。肾细胞癌的T1比正常肾实质的T1 长,T2相同或稍长。MRI显示肿瘤侵犯的范围优于CT,可用于肾肿瘤的术前分级和术后随访。
16.放射性核素检查
(1)放射性核素肾脏扫描:主要是了解双侧肾脏功能,同时也能用显像技术来显示肾脏形态。它简便、无痛苦,对一些不能作静脉肾盂造影的患者更为合适。由于这项检查灵敏度不高,直径<2cm或位于肾脏边缘的占位性病变不能显示,且不能鉴别占位性病变的性质。肾肿瘤和肾囊肿在扫描图像上都显示放射性核素分布缺损,因此,需结合其他方法加以分辨,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为197Hg(197汞)和203Hg(203汞)。
(2)放射性核素99mTc(99m锝)动态肾显像:肾肿瘤的特点是,病变部位灌注相可见放射性充盈,充盈程度取决于肿瘤大小及有无囊性变。肿瘤小、血管丰富者,病变部位呈现放射性过度充盈,肿瘤大伴囊性变时,病灶处充盈减低。此法可同时了解肾功能。
17.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 呈多血管供血特点,并可了解肾静脉、下腔静脉受侵犯情况以及动脉血流可与良性肿瘤的鉴别。
18.囊肿穿刺检查 若囊性肿块不能确定为良性囊肿,可在超声或CT引导下作经皮囊肿穿刺。囊肿液可作脂肪、蛋白质、乳酸脱氢酶分析及细胞学检查。在液体被抽取后,囊肿内可注入造影剂及空气,再作X线摄影。良性囊肿呈均质性伴规则边缘。血性抽出物高度提示为癌。
年龄在50岁以上人群至少50%有一个肾囊肿。若无症状,无血尿而超声波检查为典型良性囊肿,则无必要作囊肿穿刺。如有可疑则因考虑作穿刺。
19.膀胱镜检查 有血尿时行此检查。见患侧输尿管口喷血,留取肾盂尿可查及癌细胞。
20.巨检:肿瘤外观为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有一层纤维包摸;血供丰富,血管怒张,有充血及出血区。肿瘤的颜色与血管多少、癌细胞内脂质含量以及出血、坏死等因素有关,一般说来,生长活跃区为白色,透明细胞呈黄色,颗料细胞或未分化细胞呈灰白色。暗红色或红色部位分别为陈旧或新鲜出血区,常有囊性变、中心坏死、血肿或不规则钙化灶。
21.显微镜检查:癌细胞类型主要为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其中以透明细胞癌为常见。透明细胞癌体积大,边缘清晰,呈多角形,核小而均匀、染色深;细胞质量多呈透明色。细胞常排列成片状、乳头状或管状。颗粒细胞呈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态,暗色;细胞质内充满细小的颗粒,胞质量少;核略深染。还有一种恶性程度更高的肾癌,其细胞呈梭形,核较大或大少不一,有较多的核分裂象,呈肉瘤样结构,称为未分化癌。
1.一级预防 戒除烟酒嗜好,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经常而适度的体育锻炼,对暴露镉工业环境的人员应进行严密防护。
(1)戒烟,不酗酒。
(2)慎用解热剂,如非那西汀等药物。
(3)患有肾囊肿等肾脏疾病应积极治疗。
(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平衡饮食,增加营养,保持心情愉快,增加机体免疫力。
(5)经常食用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食物。
2.二级预防 普查是早期发现肾肿瘤的方法之一,采用简便的B超肾脏检查方法;对血沉快、血钙高、贫血者应进一步检查。肾癌患者主诉和临床表现多变,肾脏位置隐蔽,对早期自我诊断、自查造成困难,血尿是肾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常为无痛性、间歇性全血尿,注意在老年人中血尿常认为是前列腺增生及结石所致,应警惕肾癌可能性。血尿伴有腰痛与肿块仅占肾肿瘤的10%,应警惕出现的肾外表现,如发热、高血压、高血钙、血沉加快、贫血、肝功能异常、消瘦、红细胞增多及平卧位不消失的左侧精索静脉曲张都有肾癌可能,应及时就诊。定期做健康体检,尤其对有致癌诱变剂接触史者的健康监护,重点查血尿常规,肾脏的B超检查,争取使直径小于1cm的肿瘤得以早期发现。肾癌一经发现应尽快力争采取手术切除,根治性肾切除包括切除肾周筋膜、脂肪、肾上腺、淋巴组织及中上段输尿管,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内癌栓应予摘除。肾癌采用化疗与放疗疗效欠佳,免疫治疗有一定疗效。
3.三级预防 病人晚期可出现恶病质,局部疼痛明显,肿瘤内出血引起严重贫血,可采用支持疗法,输血、静脉高营养,姑息性肾切除或选择性区域性动脉内化疗加栓塞治疗,用于严重出血、疼痛和肿瘤外症候群、周围脏器受压等,对症治疗如止痛等减少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
常继发性的红细胞增多症发生.肾细胞瘤常转移肺、骨、肝等,还存在不少非泌尿系统的肾外表现如高热、肝功能异常、贫血、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和高钙血症等。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死亡。
少数肾癌并发促性腺激素增高,在男性引起乳腺增大,乳晕色素沉着及性欲减退。女性则引起多毛及闭经等。
1.肾细胞癌患者发生继发性淀粉样变性。淀粉样变本身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肾细胞癌继发淀粉样变性的患者预后不良。在肾细胞癌患者中也可发生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
2.肾细胞癌常出现转移并发多器官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