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输尿管是由于输尿管末端肌肉结构发育异常(环形肌增多、纵形肌缺乏),导致输尿管末端功能性梗阻、输尿管甚至肾盂严重扩张、积水。该病的特点是输尿管末端功能性梗阻而无明显的机械性梗阻,梗阻段以上输尿管扩张并以盆腔段为最明显,又称为先天性输尿管末端功能性梗阻。
1.膀胱输尿管反流 严重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可引起反流性巨输尿管,临床上表现为腰酸腰痛及尿路感染症状,但有排尿时腰痛加重现象。IVU检查显示患侧肾、输尿管扩张积水,并以下段输尿管更明显。行排尿期膀胱造影时可发现造影剂反流进入输尿管。
2.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下段结石可引起肾、输尿管积水,继发感染时可有发热、尿频、尿急和尿痛。病人可有肾绞痛史,疼痛时伴有镜下或肉眼血尿。KUB平片上可见输尿管行径的不透光阴影。尿路造影显示结石部位排泄梗阻,梗阻上方输尿管及肾盂积水。B超和CT检查可发现阴性结石。
3.输尿管结核 可致输尿管狭窄而引起肾、输尿管积水。但多数病人以进行性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就诊,有米汤样脓尿,尿沉渣中可找到抗酸杆菌。尿路造影显示肾盂、肾盏破坏,肾实质形成空洞,输尿管呈虫蚀样或串珠样改变,管腔狭窄。常并发有膀胱结核,膀胱镜检查可见病变输尿管口周围充血、水肿和溃疡,并可见结核结节。
4.输尿管囊肿 输尿管囊肿系输尿管开口处呈囊性扩张,开口细小,排尿不畅,可致输尿管扩张,其扩张范围轻者位于下段,重者全程输尿管扩张。B超检查时显示膀胱内有一圆形囊性肿物。膀胱造影见膀胱内圆形充盈缺损。膀胱镜检查见输尿管口圆形肿物,表面光滑,有一细小圆孔间断喷尿,囊肿大小随排尿而改变。
胚胎发育中输尿管肌层的增生或肌束与原纤维间的比例失调,输尿管下端近膀胱处狭窄,狭窄段与扩张段呈鲜明对比,部分病例可见输尿管下端腔内有横向黏膜皱褶或帆布样瓣膜。
远端无动力性巨输尿管无解剖上狭窄,但近端扩张,无蠕动功能,镜下见输尿管肌肉层相对缺乏,环肌增生,有的可见肌间神经细胞数目减少。
先天性巨输尿管症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大多以腰酸、胀痛为主诉就诊,偶有因腰部包块、血尿、顽固性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就诊者。
1.尿液检查
伴有尿路感染及结石时尿液检查可有红细胞、白细胞及致病菌。
2.膀胱镜检查
三角区和输尿管开口位置一般正常,成人尤为如此。
3.X射线检查
X射线摄片中可见到输尿管内造影剂有逆蠕动反流到肾脏的现象。
根据X射线尿路造影,还可观察肾盏与肾实质的形态变化,从而可估计其受损程度。
(1)肾盏 肾盏可从正常、肾盏杯口平坦、杯口不规则、隆起外凸,直到肾盏球形扩展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2)肾实质 肾实质可从厚度正常(一般在2cm以上)、厚度在1~2cm之间,直到厚度变薄(儿童在1cm以下婴,幼儿在0.5cm以下)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4.B超
可见患侧输尿管扩张,有肾积水或无明显肾积水。
5.CT及MRI
CT可见到全程输尿管扩张,可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输尿管膀胱交界处可见到狭窄。MRI可见到扩张输尿管全貌,下端狭窄,可伴有肾积水。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常见并发症包括尿路感染与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