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穿孔(neonatal gastric perforation)为小儿外科罕见的急腹症。据文献报道黑人的发病率高于白人。一般于生后2~7天发病,病死率很高,近年来因新生儿外科及麻醉技术的发展,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支持疗法,病亡率已有显著下降,术后存活率与患儿的体重和及时的诊断有直接关系。Romas报道胃穿孔12h内进行手术者存活率45%,超过12h则存活率为25%。说明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应与胎便性腹膜炎相区别。胎便性腹膜炎时膈肌与肝脏粘连,右膈下无或只有少量游离气体。小肠位于腹中部,粘连成团,故在腹部平片中只有小的气液平面,并可见到钙化点。
关于本病病因各家见解尚不统一,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胃壁肌层缺损
胚胎发育期,消化管来自内,中胚层,内胚层构成黏膜下上皮,中胚层构成肌层,当胚胎3~4周时,胃为食管扩张的梭形部分,胚胎5~6周时,胃左端开始有中胚层环肌的始基,起始于食管下端,胚胎6~7周时渐渐向胃大弯及胃底部发展,至胚胎9周时,胃的斜肌纤维可由环肌发展,最后形成纵肌,直至胚胎4个月时,发育仍不完善,但是胚胎后期纵肌发育较快,特别是胃底部,斜肌发育较慢,故在降生后贲门下胃壁仍很薄弱,如发育期发生障碍,即可形成肌层的缺损。
2.胃收缩拉力不均
当胃壁肌层缺损时,胃收缩的拉力不均匀,可造成胃的破裂。
3.贲门部大弯部过分扩张
有些学者认为胃生成过程中,贲门部大弯部的过分扩张(如小儿吞气后),使胃内压增加,肌层因此发生断裂而至穿孔。
胃壁肌层缺损最常见于胃底部和大弯侧,Kneisil提出,这是正常肌层发育尚未完全的薄弱间隙,这种小块状肌层薄弱区很可能是正常新生儿胃壁肌层尚未发育完全,在肌束之间有的交织间隙,这是正常发育过程,但在生后不久很快地继续发育完善,这些间隙也随之消失。
4.胃肠壁局部缺血
还有很多作者不同意胃肠道肌层变薄是一种先天性畸形,相反认为可能是胃肠壁局部缺血的结果,他们提出局部缺血是引起穿孔的常见病因,当窒息,低氧血症,难产和出血等情况下,机体血流代偿性重新分布,使胃肠道,肾和周围血管床血液供应减少而保证心脏和脑血液供应,如果这个代偿保护局部反应过强,可产生胃肠道局部缺血导致穿孔。
本病无明显前驱症状,少数病儿有反胃,呕吐及拒食,呕吐物为黏液及乳汁,可伴有少量血性液或咖啡样物,一般均可有胎便排出,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停止排便,排气,偶可排出血便。
胃破裂后,大量气体进入腹腔,膈肌上升而影响换气,患儿表现口唇青紫,呼吸困难,因弥漫性腹膜炎,大量毒素被腹膜吸收,可出现中毒性休克而有苍白,发绀,四肢冷厥及皮肤花纹等,腹部高度膨胀,腹壁静脉怒张,腹壁水肿或伴有肌紧张,全腹叩诊鼓音,肝浊音界消失,可有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消失。
1.腹部X线检查
立位平片可见到两侧膈肌上升,肝脏及脾脏影位于中腹部脊柱两侧,膈下大量游离气体,尤以右侧为明显,可占据全腹2/3,并有大量液体积存在下腹部,因此可见到一个横贯全腹的气液平面。
低出生体重儿自发性胃肠道穿孔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或X线征象,定时反复摄片,腹腔穿刺术有助于迅速诊断。
2.腹腔穿刺术
Kosloske和Lilly的经验,在侧腹用消毒剂作皮肤准备后用22或25号针插入,后接针筒,如针芯后退,提示有气体,这个过程是比较安全的,但必须注意腹腔游离气体,并不一定表明有消化道穿孔,它可能发生于肺泡破裂引起的全腹或腹腔产气菌感染,甚至找不到原因。
由于情绪波动或暴饮暴食之后,胃溃疡患者很容易并发胃穿孔,一旦发生相关症状,应立即考虑到胃穿孔的可能。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捂着肚子乱打滚,应朝左侧卧于床。理由是穿孔部位大多位于胃部右侧。朝左卧能有效防止胃酸和食物进一步流向腹腔以致病情加剧。
(2)如果医护人员无法及时到达,但现场又有些简单医疗设备,病人可自行安插胃管。具体方法:将胃管插入鼻孔,至喉咙处,边哈气边用力吞咽,把胃管咽入胃中。然后用针筒抽出胃里的东西,这样能减轻腹腔的感染程度,为病人赢得治疗时间,记住此时病人也必须朝左侧卧。
弥漫性腹膜炎是新生儿胃穿孔的主要并发症,并可导致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新生儿胃肠穿孔死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