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痢是因痢疾日久,邪毒蕴结,脾胃气血受损。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里急后重,粪质稀烂或便中带血为特点的痢疾。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痢疾。
(1)阴虚痢:症见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粘稠,脐腹作痛,虚坐努责(里急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肠,方用黄连阿胶汤去鸡子黄加当归、炮姜、瓜蒌及甘草。
黄连5g,黄芩8g,阿胶10g(烊化),白芍10g,当归10g,炮姜5g,瓜蒌10g,甘草5g
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沙参10g,石斛15g以养阴生津;如见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赤芍、墨旱莲、地榆炭各10g以凉血止血;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黄柏、秦皮各10g以清解湿热。
(2)虚寒痢:症见下痢稀薄,夹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薄白,脉沉细而弱。
轻证治宜温中驱寒,健脾化湿,方用附子理中丸:
熟附子10g(先煎45~60分钟),党参10g,干姜5g,炒白术9g,炙草6g。
可加煨肉豆蔻、茯苓各9g,以助健脾燥湿之功。
重证治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用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桃花汤:赤石脂30g,干姜9g,粳米30g;
真人养脏汤:党参10g,当归9g,炒白术12g,煨肉豆蔻12g,肉桂3g,炙草6g,白芍15g,煨木香9g,煨诃子肉12g,炙罂粟壳3g。
二方均有收涩固脱的作用,有时二方可合用,但罂粟壳不可久服。
若病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见中医久泻治疗)加减,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3)劳痢:症见痢下赤白,日久不愈,午后潮热,形体虚羸,手脚心发热,饮食无味,怯寒少气,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皮毛枯萎,肌肤不泽,两目无神,舌苔黄或淡白,脉细弱无力或虚大。
治宜健脾益胃,敛精渗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山药、莲子肉及陈皮。
党参10g ,炒白术9g,茯苓9g,山药9g,莲子肉9g,陈皮9g,炙甘草6g。
休息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常常表现为不典型的痢疾症状,腹痛、腹泻、腹胀等。当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发作,此时会腹泻、腹痛和拉脓血便。时好时坏,虽然治疗,效果也不佳,迁延不愈。
1、慢性迁徙性: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也可便秘腹泻交替出现。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痢疾史,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多不明显。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急性痢疾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
急性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血常规可示轻度贫血。大便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有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荧光抗体染色法可提供快速诊断。
休息痢疾的预防:
1、传染源管理:病人应及时隔离彻底治疗。
2、切断传染源:搞好饮食、饮水卫生,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口服痢疾F2a型“依链株”活疫苗,他不能在肠粘膜呈繁殖而不致病,但砼刺激肠粘膜产生局部保护性抗体。
休息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
并发症:下痢时作时止,日久不愈,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每因饮食不当或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过度劳累或思虑郁怒而诱发。发作时,腹痛里急,大便夹有粘液或见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