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假囊肿(pseudocyst of the pancreas)是在胰腺炎、胰腺坏死、外伤、胰管近端梗阻等致胰腺实质或胰管破裂的基础上,由外漏的胰液、血液和坏死组织等包裹而形成的囊肿,囊壁由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构成,无上皮细胞内衬。
胰腺假性囊肿须与胰腺脓肿和急性胰腺蜂窝织炎鉴别。伴随脓肿的病人常有感染表现。偶尔,假性囊肿可表现为体重下降、黄疸和触及无痛性肿大的胆囊,常首先考虑为胰腺癌。CT扫描显示病变为液性,提示为胰腺囊肿可做出正确诊断。增生性囊肿,还有胰腺囊腺瘤或囊腺癌,约占胰腺囊性病变的5%,术前应与胰腺假性囊肿鉴别。其确切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活检来确定。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是指囊肿内容急性聚积而成的囊肿,多继发于急性胰腺炎和胰腺损伤。急性胰腺炎的病因随不同国家与地区而异,在国内胆石诱发的急性胰腺炎占多数,酗酒引起的较少;而欧美国家酒精性急性胰腺炎占多数,胆石性仅占10%。
慢性胰腺假性囊肿是在慢性胰腺炎基础上因胰管梗阻破裂所致。慢性胰腺炎的病因主要为胆石、酗酒与损伤,少见于高脂血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高钙血症等。
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表现特点主要是根据急性或慢性胰腺炎所处的阶段。急性囊肿时,表现为发热、上腹部胀痛和压痛、肿块、腹胀、胃肠道功能障碍等;严重的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慢性胰腺假性囊肿多发生在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的基础上,当囊肿体积不很大,主要表现为慢性胰腺炎的症状,如上腹部及腰背部痛、脂肪消化功能障碍、糖尿病等。脾大、上消化道出血是此症的特征。
胰腺假性囊肿分为3型:
1.坏死后Ⅰ型
继发于急性胰腺炎,囊壁成熟或不成熟,囊肿与胆管很少交通,ERCP显示胰管无异常。
2.坏死后Ⅱ型
见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囊壁成熟或不成熟,常与胰管相通,ERCP提示有慢性胰腺炎征象,但无胰管梗阻。
3.潴留性Ⅲ型
伴慢性胰腺炎,囊壁成熟与胰管交通,ERCP见胰管有明显的狭窄。这种分类有助于对治疗时机与方法的选择。
1.实验室检查
大约有半数病人出现血清淀粉酶升高和白细胞计数增多,胆道梗阻时胆红素可升高。若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持续升高3周以上,半数病人可能并发假性囊肿。
2.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包括腹平片和胃肠钡餐造影。①腹部平片 可见胃和结肠气泡影移位,由于胰腺炎导致的钙化,可偶见胰腺出现斑片状钙化灶,囊壁显示弧形致密线状阴影。②胃肠钡餐造影 因情况不同可采用钡餐、钡灌肠或兼用两种方法。
(2)B超检查 此法准确率高达95%~99%,不仅可断定囊肿的大小位置而且可识别囊肿的性质,囊壁的厚度,囊内清晰度,其间有无房隔。因此应作为胰腺囊肿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多次检查动态观察,以指导治疗及确定手术时机与方法。
(3)CT检查 本方法不仅可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而且能测定其性质,有助于胰腺假性囊肿与胰腺脓肿、胰腺囊性肿瘤的鉴别。对于囊内气体较多或肥胖病人,特别对直径<5cm,B超难以查出的囊肿CT可获得较佳的影像效果。
(4)ERCP检查 可显示慢性胰腺炎时胰管狭窄病变,并可发现部分囊肿与胰管相通,但此项检查有诱发感染的危险近年来多不主张应用,一般只安排于术前在充分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5)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用于鉴别囊性液。对这种检查方法尚存在分歧。
正确有效地治疗原发病(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外伤,胰腺肿瘤,寄生虫等),防止胰腺实质或胰管破裂而引起的胰液,血液和坏死组织等包裹形成囊肿。
胰腺假囊肿的并发症更多见于急性胰腺假囊肿。
1.囊内出血 胰周与上腹部许多较粗的血管,常构成囊壁的一部分,如胃左动静脉,胃右动静脉,脾动静脉等,血管壁被激活的胰酶和感染侵蚀,可突然发生破裂出血。病人可突然出现剧烈的持续性腹痛,腹部包块急剧增大,且有刺激征,常表现内出血症状,很快进入休克状态,B超可发现囊内呈强回声血凝块,出血后囊内压骤增,可造成囊肿胃肠道瘘,发生消化道大出血。若病人一般情况允许,可经皮选择性动脉造影,找到出血部位并进行堵塞或行急症手术,吸净囊内出血后结扎出血血管,并在远离病变部位再结扎2~3道。如病人情况极差,为挽救生命,亦可用长纱布条填塞,待出血停止3~4天后逐渐抽出纱条。
2.囊肿破裂 囊肿破裂后腹部包块突然消失,囊液如进入腹腔可发生全腹持续性剧痛,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应急诊行囊肿外引流术。如穿破胃肠道,常伴腹泻,少数可发生消化道出血,如果出血量不大,可先行非手术治疗,待6周后再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3.囊内感染 囊肿并发感染时,通常出现腹痛,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征象。急性胰腺假囊肿继发感染与急性重症胰腺炎坏死合并感染较难区别,特别在2周以内,治疗应立即引流。对可疑病人,B超或CT引导下的穿刺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有助于诊断。感染一旦确定,如囊肿为单腔且囊液不稠时可选择穿刺置管引流,如手术则应选择外引流术。
4.囊肿对周围的压迫 巨大囊肿压迫胃及十二指肠或结肠,可发生胃肠道梗阻,压迫胆总管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压迫静脉或形成静脉血栓,最常见的是脾静脉,其次是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可形成胃脾区高压,肝外型门静脉高压或十二指肠黏膜下静脉曲张而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两下肢水肿,极少数可伸向食管或主动脉裂孔,上升至纵隔和胸腔压迫心肺,影响循环和呼吸功能。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做引流减压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