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是由Waldenstrom于1944年首次报道,故又称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本病为一种单克隆IgM增高伴有淋巴样细胞增生、有时伴有肾小球损害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骨髓及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血中单克隆IgM增高。
1.IgM型MGUS 主要特征为血清IgM浓度<20g/L,且不会随病程发展而增加;无贫血、肝脾肿大、淋巴结病变和全身症状,一般无明显的蛋白尿,没有或只有极少量尿本周蛋白和骨髓微小淋巴细胞浸润。
2.伴有IgM水平增加的淋巴增生性疾病 除IgM浓度一般<30g l="" wm="" wm="" igm="">30g/L)的淋巴增生性疾病(称为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与WM鉴别。
3.隐匿性WM 是指某些WM病人无全身症状,但有IgM水平>30g/L、轻微贫血和骨髓有中等度淋巴样细胞浸润。这些病人具有隐匿性巨球蛋白血症的特征,类似于冒烟型(smoldering)多发骨髓瘤,在出现症状前无须治疗,他们仍可长时间内维持稳定状态。
4.高黏滞血症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相对”血清黏度测定。但相对血清黏度与血清异常免疫球蛋白浓度并不呈线性相关关系。这种差异与免疫球蛋白的聚集能力、多聚程度、冷沉淀能力和体外优球蛋白形成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往往可见血清黏度轻度升高,而临床症状和体征极为典型,应注意与本病鉴别。
5.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6.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还应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肾脏疾病相鉴别。
巨球蛋白血症所致的肾损害主要是由于下列原因:肾脏淋巴样细胞浸润;高黏滞血症;淀粉样变性;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主要是IgM在肾组织中沉积。
WM病因未明,但已有研究发现该病患者的异常增生B细胞存在细胞表面分子变异及其染色体异常。但已有WM呈家族发病的报告一家4兄弟,各个体血清存在抗原性不同的IgM,且各个体表现不尽相同,如WM、未定性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MGUS及原发性淀粉样变;另外,12个亲属中有5个出现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包括IgA、IgG和IgM升高,提示免疫球蛋白合成存在异常。
1.细胞表面标记的变异
细胞表面标记研究提示WM患者在B细胞分化早期阶段出现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现浆细胞异常有区别。WM细胞表达正常B细胞所有表面抗原(CD19、CD20和CD24),但大约75%的WM患者只表达一种轻链(κ链)与正常B 细胞不同的是WM中B细胞常表达CD9、CD10(CALLA)和CD11b,并可能表达CD5。WM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均来源于同一克隆,但其成熟程度不同,且发现其B细胞在不同的分化阶段表达CD45同分异构体是不均一的。
2.染色体异常
WM常见细胞染色体异常,但目前尚未扫描出特异性异常。
巨球蛋白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黏滞血综合征高黏滞血症可引起神经系统一系列症状,如头痛头昏、眩晕、复视耳聋、感觉异常、短暂性偏瘫及共济失调,称为Bing-Neel综合征。眼部病变有视网膜出血、静脉节段性充盈增粗及视盘水肿。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还可有出血倾向,如齿龈出血、鼻出血、中耳出血皮肤黏膜紫癜、肢端青紫等。本病引起肾损害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一般为轻度或中度偶尔可发展至大量蛋白尿,出现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为非选择性,常伴血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氮质血症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脱水时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体格检查多有淋巴结肿大、肝大和脾大,伴有贫血的表现。
1.血液检查 有正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变形性指数减少,红细胞串连呈缗钱状。可有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可出现少量(<5%)不典型幼稚浆细胞,既小淋巴样细胞或浆细胞样淋巴细胞;血沉增快;血清蛋白电泳可见M蛋白,随着患者的年龄的增长,M蛋白的出现率就越高,大于50岁患者,M蛋白的升高率为3.5%,而80~90岁者则为11%。免疫电泳发现单克隆IgM明显增多,所有患者均有IgM升高,被认为是一种循环肿瘤标志物。
Sia试验为巨球蛋白血症的快速筛选试验,将病人血清滴入蒸馏水的试管中,立刻出现沉淀。此外,巨球蛋白中10%以上具有冷沉淀性质,遇冷呈胶冻状。
2.骨髓检查 可见异常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这些淋巴细胞具有丰富的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体等分泌型细胞的特征。
3.染色体核型检查 Hirase等报道2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其染色体核型分别为t(11;18)(q21;q21)、t(2;11;18) (q21-23;q21;q21),而B细胞淋巴瘤的染色体核型为t(11;18)(q21;q21),因而提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可能是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变型。
4.尿液检查 肾损害表现时可见蛋白尿及血尿,蛋白尿多为轻~中度,偶尔可发展至肾病综合征范围的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氮质血症,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当淋巴样细胞大量浸润时,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可以发现尿中常出现IgM及浆细胞样细胞。尿免疫电泳检查阳性率可高达90%。尿轻链蛋白阳性率为30%~50%。
5.病理检查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血栓中含有多量IgM,纤维蛋白较少,故亦称“假血栓”。肾小球基底膜内侧有IgM沉积物,光镜下呈高度嗜酸性,PAS染色呈深紫色,Trichrome染色呈红色或绿色。此外,肾小球系膜区也有PAS染色阳性沉积物,系膜呈结节状,在光镜下不易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相鉴别。
6.影像学检查 如果继发淀粉样变性,可见两肾明显增大。骨骼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溶骨性病灶。
本病的治疗根据病人病情轻重、良恶和不同时期给以不同的治疗,若病人无症状常可保持多年稳定而不需治疗,只需严密的随访。对己病患者及早积极对症治疗如针对性的预防感染,提升正常白细胞、红细胞比例。减少蛋白尿,防止肾功能衰竭等对症处理是减少死亡率,延长生存期的必要手段。
主要并发症为疾病恶化、贫血、出血、感染,也有的患者因发展为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Richter 综合征)、急性骨髓细胞白血病而死亡。并发症的产生主要和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骨髓及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血中单克隆IgM增高造成的代谢异常。引起红系以及粒系祖细胞代谢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