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Canavans syndrome)即中枢神经系统海绵样变性,又称Canavan综合征、Van-Bogaert-Bertrand综合征、神经系统海绵状退行性变性等。本病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以进行性头围增大和神经系统功能的快速减退为特点。
有些头围增大的疾病应与之鉴别。Tay-Sachs病头围增大出现较晚,黄斑部有樱桃红点可资鉴别。Alexander病也有头大,但病程与本病征不同可资鉴别。 Tay-Sachs病(Tay-Sachsdisease)指一种与神经鞘脂代谢相关的隐性常染色体遗传病,因缺乏脂粒酶己糖脱氨酶A导致皮质和小脑的神经细胞及神经轴索内神经节苷脂GM2积聚、沉淀。视网膜神经纤维变性使黄斑区血管脉络暴露,眼底镜检查可见有诊断意义的桃红色斑点。在出生后6个月内还可有严重的智能及精神运动发育紊乱、易激惹、失明、强直性痉挛、惊厥,最终出现去大脑强直并在3岁左右死亡。本病在Ashkenazi犹太人发病率最高。 髓鞘发育不良性脑白质病(Alexander病):典型的患者发病于1~2岁,出现生长发育停滞,头部逐渐增大,同时出现抽搐,精神和运动功能退化,不会抬头、翻身或起坐。全身肌张力增高,并逐渐转为强痉挛,四肢活动减少而瘫痪。并可伴发脑积水、脑干或周围神经的损害症状。多在起病1~2年死于全身衰竭或呼吸系统并发症。少年型者起病在6~10岁或以后,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发音困难或口齿不清等脑干损害症状,并逐渐发生上下肢强痉挛等。头部不见增大,智能也不受影响。病程较为缓慢,可存活到成年以后。
(一)发病原因
本病征病因未明,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有严重脑水肿,脑重增加,体积增大,变软,脑回变平。脑皮层原浆性星形细胞高度肿胀,形成空泡状。脑白质中,水肿波及细胞外区,空泡见于细胞外区和髓鞘板层内,故称海绵样变性。晚期有严重的脱髓鞘和胶质增生。
发病早,生后2个月内有呕吐,哺乳困难,伴惊厥发作,渐出现瘫痪。有的初起不能竖头,出现进行性痉挛双瘫。1岁以后肌张力增加,呈去皮质强直状态。声、光、触觉等刺激时可出现角弓反张。2岁后视力丧失、视神经萎缩。本病征特点之一为头围增大、骨缝分离,始于2~5个月,快速进行达数月之久,2岁后增大速度放慢。病渐加重,惊厥、出汗、高热、呕吐,多在4岁死亡。也有初生即发病,肌肉松弛、嗜睡、吸乳和吞咽困难,可于数周内死亡。另一些起病较晚,5岁开始出现进行性智力低下、小脑征、视力障碍、视神经萎缩和色素性视网膜变性。
根据临床特点头围过大,肌张力低以后增高,去皮质强直,视神经萎缩,惊厥发作,脑脊液正常,脑电图无特异性等诊断。
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检查项目: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 、尿常规、血常规、便常规、颅脑CT检查、颅脑MRI检查 脑电图检查、眼底检查。 1、脑CT、X线颅片检查:可见脑水肿等异常改变。 脑水肿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表现,有呼吸、神志变化和精神症状。小儿可有高热和抽搐。 2、脑电图:无特异脑波改变。 3、眼底检查:见视网膜萎缩,色素性视网膜变性。 眼底检查正常值: 视盘正常视盘略呈椭圆形、淡红色、边界清楚,中央呈漏斗形凹陷,色泽稍淡,称为生理凹陷。 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动脉呈鲜红色,静脉呈暗红色,动脉与静脉管径之比为2:3。 黄斑部位于眼球后极视乳头颞侧缘的2~2.5PD(视盘直径)处,略偏下方,大小约一个视盘或稍大,无血管,其中心有一针尖大的反光点称中心凹光反射。 视网膜视网膜正常时透明,眼底呈均匀的深桔红色,当有脉络膜血管透见时,则形成豹纹状眼底。
病因仍不清楚,参照先天性疾病的预防方法。预防措施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出生后是否存在后遗症,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所用产前诊断技术有:①羊水细胞培养及有关生化检查(羊膜穿刺时间以妊娠16~20周为宜);②孕妇血及羊水甲胎蛋白测定;③超声波显像(妊娠4个月左右即可应用);④X线检查(妊娠5个月后),对诊断胎儿骨骼畸形有利;⑤绒毛细胞的性染色质测定(受孕40~70天时),预测胎儿性别,以帮助对X连锁遗传病的诊断;⑥应用基因连锁分析;⑦胎儿镜检查。
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防止患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胎儿的出生。
由于多汗、高热、呕吐可致水电平衡紊乱,可伴发惊厥,瘫痪,肌张力增加,呈去皮质强直状态。视力丧失,进行性智力低下等。 水电平衡紊乱: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许多器官系统的疾病,一些全身性的病理过程,都可以引起或伴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外界环境的某些变化,某些医源性因素如药物使用不当,也常可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常同时或先后发生,临床上通常采用的方法分为脱水(包括失钠)和水中毒进行讨论。本病症主要是脱水多见。 脱水(dehydration)系指体液容量明显减少,脱水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以失水为主者,称为高渗性脱水,以失钠为主者,称为低渗性脱水,水钠各按其在血浆中的含量比例丢失者,称为等渗性脱水。 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多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存。常见于缺氧性脑病、脑炎、中毒和严重颅脑外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