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失血后贫血是快速大量出血引起的贫血;慢性失血后贫血是由于长期中度出血所致的小细胞性贫血。如见于慢性胃肠道疾病(例如消化性溃疡或痔疮),泌尿系或妇科的慢性出血。
急性失血后贫血具有明确失血病史及贫血证据者诊断一般无困难。但有时失血时间、部位不十分肯定或存在其他因素混杂时,难以判断是否为急性失血后贫血或是否仅为单纯急性失血后贫血。需注意和下述贫血做鉴别。
1.急性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后出现造血增生如网织红细胞增加时易与急性溶血性贫血混淆。但前者多无红细胞破坏证据如胆红素升高等。少部分急性失血位于体腔或组织间隙,失血同时伴有红细胞破坏,也可出现黄疸,但其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下降程度与黄疸深度不平行,且黄疸一般比溶血时为轻,也无血红蛋白尿出现,据此可与急性溶血性贫血鉴别。
2.贫血伴急性感染
急性失血后贫血有时可因出血吸收产生吸收热而表现为中等程度发热,若伴有白细胞总数增加则需与急性感染鉴别,贫血征象逐渐明显而感染灶缺如可作为鉴别依据。
由于骨髓的储备有限,贫血可因任何一种大出血而引起。这种出血可能由于大血管自发的或外伤性的破裂或切口,动脉受病理性损害的侵蚀(例如消化性溃疡或肿瘤)或正常止血功能障碍而引起。其后果直接取决于出血时间的长短和出血量的多少。突然丧失血容量的1/3可能是致命的,但如果是24小时内缓慢地出血,即使达到血容量的2/3,也可能没有这种危险。症状是由于血容量突然减少及其后的血液稀释使血液的携氧能力下降而引起。
一、临床表现
1.低血容量症 低血容量的发生在急性出血后的头2~3天,可有轻度的贫血或无贫血,症状的轻重与血容量减少的程度一致,具有心排血量减少和/或周围血管扩张而引起组织血流灌注不足的征象。
2.贫血 在急性失血的早期,一般无贫血或仅有轻度的贫血症状。在急性失血停止2~3天后,贫血症状最显著。
二、诊断
具有可见的血或有出血征象,临床有低血容量及贫血表现的,诊断多无困难。
在急性出血期间和出血后即刻,由于血管收缩,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反见增高,但在几小时内组织液进入血循环而使血液稀释,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降低与出血的严重程度一致,所产生的贫血是正常红细胞性的,在最初几小时内可能出现多核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出血后几天可出现再生迹象(网织红细胞增多),血涂片上可能出现中幼粒细胞增多和轻度大红细胞增多;如果出血量大而急骤,偶尔可出现幼红细胞和未成熟的白细胞。
预防本病的关键的及时防治原发病。应针对出血的原因先予以止血和输血,然后治疗原发病。重要的治疗措施是迅速输人全血、血浆、右旋糖酐和生理盐水等,以补充血量和抢救休克状态。有慢性出血史或原来铁贮量已较低甚至已耗尽的患者,在出血停止后1-2月开始给予口服铁剂,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补足铁贮量。
主要并发症为失血性休克。严重的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崩);宫外孕、前置胎盘或分娩时的各种妇产科大出血;性交创伤大出血;支气管扩张或肺肿瘤的大咯血;溃疡病或肝病所致的食道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呕血;各种手术外伤及外科手术时的出血等。 出血后卧床休息,仍不免有口渴、恶心、气促、极度头晕甚至短暂意志丧失。由于血循环的重新分布,患者手足厥冷,面色苍白,尿量减少。血压、心输出量及中心静脉压均降低,脉搏快而无力,并逐渐出现休克症状,如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脉搏细数、皮肤湿冷、恶心呕吐,最后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