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外伤或外科手术损伤涎腺或涎腺导管造成涎液外流者,称为涎瘘,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有小瘘口,时有清亮唾液流出。 本病主要原因为损伤,多发生在腮腺及其导管部,手术治疗方法,治愈率高。涎腺区损伤后的清创缝合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腮腺腺体瘘:发生于耳垂至下颌角之间时应与第一鳃裂瘘鉴别,后者系先天性鳃裂畸形,其病史长,分泌物为皮脂样或豆渣样物,易反复感染而为稀薄脓液,但分泌量少,与进食无关,患者亦无该区手术或外伤的历史。
腮腺及其导管位于面颊部皮下,表浅而易受到创伤。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由于有下颌骨的保护,受到创伤的机会较少。创伤是主要原因。手术损伤腮腺或其导管,也可导致涎瘘的发生。化脓性感染或其他疾病也可能破坏腺体或导管而产生涎瘘,但少见。如果唾液分泌量减少,新鲜创口直接加压包扎;陈旧性伤口用电凝烧灼瘘道及瘘口,破坏上皮,加压包扎,同时用胆碱能受体抑制剂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避免进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大多可以愈合,如果失败,则行瘘道封闭术。
辅助检查
1.流出液体作生化定性分析,含淀粉酶;
2.涎腺造影:可从腮腺导管口或瘘口注入造影剂。腮腺腺瘘时可见腺体某处造影剂外溢,而导管显示良好;导管瘘则是可见主导管上瘘口处有造影剂外溢。
3.从腮腺导管口注入1%亚甲蓝,仔细观察损伤部位。
疾病预防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注意劳动保护、交通安全,防止颜面部外伤。遇颜面部损伤病例,尤其在涎腺区,应良好的清创缝合,可避免本病的发生。对涎痿手术后,禁食酸性食物,值得患者切记。
疾病预后治愈:
症状体征消失,瘘管闭合。好转:症状体征减轻,瘘管口缩小。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瘘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