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kansasii infection)在1953年在美国堪萨斯城首先发现,以后世界各地均有发现,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水可能是本菌的栖息地。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可以与非结核分枝杆菌鉴别诊断;是否有致病性可用抗煮沸试验加以区别。非致病株煮沸1min即失去抗酸性,而致病株能耐10min,甚至高压灭菌亦不失去抗酸性。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别,除热触酶试检外,可将菌苔置含盐水小滴的玻片上研磨,前者不易乳化而后者容易乳化。
(一)发病原因
堪萨斯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kansasii)系慢生长、光产色分枝杆菌。37℃为最适生长温度,约1~3周可形成菌落,45℃不能生长,在鸡蛋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S形菌落,偶有R形,易于乳化。在暗处培养不产生色素,菌落经光照射后可产生红色结晶样红萝卜素样色素,此为本菌的特点。涂片抗酸染色可见交叉棒状杆菌,多含一至数个异染颗粒。硝酸还原试验和吐温水解试验呈阳性,烟酸试验、过氧化酶及中性红试验均呈阴性。小鼠接种有致敏性,腹腔内接种可引起肝、脾、淋巴结自限性肉芽肿。
(二)发病机制
NTM对于人类致病的潜能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作为一个类别,对于人类的致病毒性不像结核分枝杆菌那么强烈,可以移生于人体表面和分泌物,不致引起疾病。组织侵袭一般是事出有因,即发生在已有局部或系统性防御机能障碍的宿主。堪萨斯分枝菌侵入受伤的皮肤伤口,可发生局限性皮损,主要引起肺部感染。
主要侵犯肺部,偶可侵及皮肤而发生皮损。皮损好发于易受外伤的部位,如四肢、面部。为疣状隆起的不规则结节,有的可像孢子丝菌病,开始于手背,然后扩展到前臂伸侧。面部皮损可呈色素性结痂的损害,除去痂皮见浅溃疡。下肢皮损可以在几年内逐渐扩大成大面积的疣状肉芽肿性斑块,下肢可有轻度水肿。局部淋巴结不肿大,无全身症状。
在脓肿和坏死组织中可查到抗酸杆菌。
表皮层增厚,角质增生伴角化不全。真皮内慢性肉芽肿性炎症,见有单核或多核巨细胞,可伴小脓肿或坏死。涂片抗酸染色可见交叉棒状杆菌,多含一至数个异染颗粒,硝酸还原试验和吐温水解试验呈阳性,烟酸试验,过氧化酶及中性红试验均呈阴性,小鼠接种有致敏性,腹腔内接种可引起肝,脾,淋巴结自限性肉芽肿。
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和液体化学消毒剂。医疗机构应当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和液体化学消毒剂等,防止二次污染。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婴儿暖箱的湿化装置应当使用无菌水。各种抽吸的输注药液或者溶媒等开启后应当注明时间,规范使用,并避免患者共用。无菌液体开启后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需要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时,要保证其使用方法、浓度、消毒时间等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加强对使用中的液体化学消毒剂的浓度监测。
主要并发症是侵犯肺部,偶可侵及皮肤而发生皮损。皮损好发于易受外伤的部位,如四肢、面部。为疣状隆起的不规则结节,有的可像孢子丝菌病,开始于手背,然后扩展到前臂伸侧。面部皮损可呈色素性结痂的损害,除去痂皮见浅溃疡。下肢皮损可以在几年内逐渐扩大成大面积的疣状肉芽肿性斑块,下肢可有轻度水肿。局部淋巴结不肿大,无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