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痉挛-口下颏部肌张力障碍(blepharospasm-oromanbular dystonia) 又称为Meige综合征(Meige’s syndrome),或 Brueghel综合征。是一组不明原因的综合征,主要表现双眼睑痉挛,合并面部肌张力障碍样不自主运动。
法国学者Heury Meige(1910)首先描述了一组病例。本病是肌张力障碍,受累肌群阵发性强直收缩,呈数秒至数分钟痉挛,然后向其他部位扩展。尽管电生理及MRI研究,推测此病可能与中脑、基底核有关,但确切的病因仍然不明。有人认为某些镇静药物也可导致此病的发生。
本病应与特发性眼睑痉挛、面肌抽搐相鉴别。需要鉴别的疾病还有:①迟发性运动障碍:有长期服用吩噻嗪类、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物史,受累肌常以蠕动为主而非肌肉痉挛。②偏侧面肌痉挛:常局限于一侧及面神经支配肌,不伴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样不随意运动,偶可累及双侧,但双侧痉挛不同步与Meige综合征不同。③神经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伴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症状变化多,波动大,心理治疗有效。
(一)发病原因
Meige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清。病因可能为:①脑干上部、基底核异常;②脑内胆碱能系过度活跃。③多巴胺受体超敏。
(二)发病机制
1.中脑及基底核过度活化,使参与眼轮匝肌反射的脑桥髓内中间神经元过度活动所致。
2.多巴胺受体超敏,反应过度。
3.基底核等脑内胆碱能神经系过度活跃。
病理:Garcia-Albea等(1981)报道的眼睑痉挛和Meige综合征的尸解病理无异常。Ahrocchi等(1983)报道1例Meige综合征在纹状体背侧有斑块状神经元缺失和胶质增生。Zweig等(1988)报道1例Meige综合征在脑干处核群(黑质致密部、蓝斑、缝核、脑桥脚核)中有较严重的神经元脱失;在黑质和蓝斑中有少量细胞外神经黑色素(neuromelanin)着色的黑质中神经原纤维缠结较少。
Meige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3型:①眼睑痉挛型。②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型。③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型。
Jankovic称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型为完全型,余为不完全型。各型所占比例各家报道相差甚远,但均以眼睑痉挛型和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型占绝大部分。
双眼睑痉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占76%~77%),部分由单眼起病,渐及双眼。睑痉挛前常有眼睑刺激感,眼干、畏光和瞬目增多。睑痉挛的发作频率常由稀疏至频繁。痉挛可持续数秒至20min,不经治疗可持续收缩造成功能性“盲”。患者常需用手将双上睑拉起且不敢独自出门或过马路。
口、下颌和舌痉挛常表现为张口、牙关紧咬、缩唇、撅嘴、伸舌等,致面部表情古怪特殊(Brueghel’s syndrome)。重者可引起下颌脱臼,牙齿磨损,尚可影响发声和吞咽,口、下颌的痉挛常由讲话、咀嚼触发。
除眼睑痉挛及口、下颌肌张力异常外,Meige综合征尚可伴斜颈,头后仰前屈等。一般无智能障碍,无锥体束病变、小脑病变及感觉异常。约1/3患者有情感障碍,如抑郁、焦虑、强迫人格、精神分裂的人格变化。
此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双侧眼睑不自主闭合伴有对称性口面部肌肉的不规律收缩。情绪激动或强光下患者症状加重,平静时症状减轻,睡眠后症状消失为较特征性的表现。MRI及CT扫描无特征性的改变。镇静剂治疗效果不明显。
血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生化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1.MRI及CT扫描无特征性的改变。
2.瞬目反射检查时可发现瞬目频度增加,R1成分(反映单突触反射)潜伏时间、R2成分(反映多突触反射)潜伏时间明显延长。电诱发角膜反射时限延长。
本病没有特殊预防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本病无法直接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情感障碍,如抑郁、焦虑;患者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常常需用一手的拇指和示指上推双上眼睑,使双眼得以睁开、看清外界事物。长时间持续此动作,将使双眉脱落,影响面部的美观。口、下颌和舌痉挛常表现为张口、牙关紧咬、缩唇、撅嘴、伸舌等,重者可引起下颌脱臼,牙齿磨损,尚可影响发声和吞咽,口、下颌的痉挛常由讲话、咀嚼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