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腔与颅外相通,有脑脊液漏出者称为脑脊液漏。脑脊液不断流失引发头痛,多采用内科治疗,超过1个月仍有漏液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颅外伤后耳鼻流出清液的现象。脑脊液漏根据病因可分为:外伤性、事故性或医源性和自发性。其中以外伤性为主,自发性较为罕见。
若耳鼓膜有破裂时溢液经外耳道流出,鼓膜完整时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向咽部,甚至由鼻后孔返流到鼻腔再自鼻孔溢出,酷似前窝骨折所致之鼻漏,较易误诊,应予注意借助辅助检查予以鉴别。
诊断不困难,如流出的脑脊液少而血液较多时,常和单纯出血难以鉴别,这时可将流出的液体滴在吸水纸上或纱布上,如果很快看到血迹周围有一圈被水湿润的环形红晕,即可确定混有脑脊液。间断或少量的漏出应和变应性鼻炎或血管运动性鼻炎相鉴别。若耳鼓膜有破裂时溢液经外耳道流出,鼓膜完整时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向咽部,甚至由鼻后孔返流到鼻腔再自鼻孔溢出,酷似前窝骨折所致之鼻漏,较易误诊,应予注意。
脑脊液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处或变薄处,流入鼻腔,称之为脑脊液鼻漏。在各种脑脊液鼻漏中,以外伤最多见。脑脊液耳漏常为颅中窝骨折累及鼓室所致。颅中窝底骨折后致使中耳上部的脑膜被撕裂,同时造成鼓膜破裂,则可以造成脑脊液从外耳道向外渗漏形成脑脊液耳漏。耳漏和鼻漏主要提示可能发生颅底骨折,并且由于感染可能从耳或鼻传染到脑膜,可能有并发脑膜炎的危险。
脑脊液鼻漏多见于前颅凹骨折。急性病人伤后常有血性液体自鼻腔溢出、眼眶皮下瘀血(俗称熊猫眼)、眼结合膜下出血,可伴有嗅觉丧失或减退,偶而亦有伤及视神经或动眼神经者。延迟性脑脊液鼻漏则往往于颅前窝骨折后长短不一的期间,由于突然咳嗽、用力引起颅内压骤然增高时,使脑膜破孔开裂,漏出液体为清亮的脑脊液。一般在病人起坐、垂头时漏液增加,平卧时停止,因为仰卧位时液体流向鼻后孔而下咽,或积于蝶窦及其他鼻副窦腔内,故这类病人清晨起床时溢液较多。
1.颅骨X线平片可以了解有无跨过鼻副窦或岩骨的骨折;
2.CT扫描有助于发现有无气颅,并通过窗位调节观察颅底骨折;
3.放射性核素脑池造影,可采用131I标记的人血清白蛋白(HISA)、99mTc或169Yb-DTPA经腰穿注入蛛网膜下腔行脑池造影,观察漏孔部位或采用水溶性造影剂(Metrizamide)注入蛛网膜下腔,在透视下调节病人体位,使造影剂进入脑底部脑池,然后行颅底的薄层CT扫描以显示漏孔部位。
本病由外伤引起,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
疾病预后
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前定位诊断的准确性, HRCT和MRC因其具有准确、快速、无创的优点,将逐步取代脑池造影和核素脑池显像结合分鼻道棉试放射性测定, 成为首选的定位检查方法, 并且随着和技术的进步将得到更完善。经额硬膜外人路因适用范围广、效果确实、损伤小, 比之硬膜下人路更具优越性, 将会被逐渐推广和普及。
1.脑脊液是颅脑损伤的严重合并症。
2.若脑脊液由开放伤口流出,使颅腔与外界交通,形成漏孔,同时,空气亦能逆行逸入造成气颅。
3. 若脑脊液漏直接来自脑室穿通伤时往往导致严重脑膜炎及脑炎。
(1)脑疝形成:颅内压明显升高或后颅凹占位性病变时,可在枕骨大孔处形成一个压力锥区,腰穿后脊髓蛛网膜下腔内压力降低,小脑扁桃体可能嵌入枕骨大孔内引起脑疵形成,造成意识障碍、呼吸骤停甚至死亡。 因此,须严格掌握腰穿指征,怀疑颅后凹占位病变者应先做影像学检查明确,有颅内高压征兆考可先使用脱水药后再做腰穿。如腰穿证实压力升高,应不放或少放脑脊液,并立即给予脱水、利尿治疗以降低颅内压。
(2)腰穿后头痛:多系颅内压降低所致。坐、立怔时头痛明显,平卧时症状缓解。严重者伴恶心、呕吐。为预防这一并发症,腰穿使尽量选用小号穿刺针,进针时针尖斜面应与脊柱轴线平行,以避免硕脊膜纤维受损造成脑脊液由穿孔处外漏。放液量不易过多,一般为2—4毫升,不超过10毫升。术后至少去枕平卧4—6小时。一旦出现低颅压症状,宜多饮水和卧床休息,严重考可每日墒注生理盐水1000—15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