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指因五脏亏虚,气血不足,使脑髓空虚所引起的。以进行性健忘,智能减退,人格障碍,痴呆,震颤等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脑萎又名脑髓消。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1.痴呆:以呆傻愚笨为主要表现,无瘫痪、震颤等表现。但脑萎可发展为痴呆。
2.脑络痹:以头痛,头晕,情绪和性格改变为主要表现。人格障碍、痴呆、震颤等症不明显。脑络痹可发展为脑萎。
3.癫病:以精神失常为主,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等,非记忆、思维等能力减退,无步态不稳等症。
本病系多因性的。由遗传、脑外伤、中毒后遗症、脑梗塞、脑炎脑膜炎、脑缺血、缺氧、脑血管畸形、脑部肿瘤、脑中风、癫痫长期发作、烟酒过度、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病变、脑动脉硬化、煤气中毒、酒精中毒等引起脑实质破坏和神经细胞的萎缩、变形、消失,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脑萎缩人类从胚胎发育开始到步入暮年,无论从机体的宏观还是微观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进行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以获取营养并清除不利于自身生理功能的有害因素,从而使自己更适应于不断变化的机体内外环境。完成这一功能的关键必须有丰富的氧,即在有效的血液循环下,有足够的红细胞携带氧而在其功能和形态方面受损。而当这种损伤还不致引起其生理功能有严重改变时,即出现了健康人的衰老,若发生在人类的脑组织即为健康老年人的脑萎缩。老年人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则微血管的有效血液灌注不足,脑组织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脑细胞形态及功能必将受到影响,即形成脑萎缩。
同时,血脂异常在造成老年脑萎缩者,脑循环灌注不良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有研究发现显著白质萎缩者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显著皮质萎缩者,由此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在老年性脑萎缩的形成中均有一定作用,大脑皮层主要由脑内大的血管分支供血,皮层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当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时,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量下降,不能输送足够的氧满足皮层神经元代谢需要,即发生了皮层萎缩。脑白质主要由中小动脉供血,而高血压者易于发生小动脉透明性变,纤维素样坏死、硬化,导致小动脉管壁的增厚,弹性下降,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灌注不足,高脂血症更加重了动脉硬化的形成。因此,认为高血压、高血脂可能为脑白质萎缩的一个原因。假如上述脑皮质萎缩和脑白质萎缩的原因同在,就有可能既有白质萎缩又有皮质萎缩,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性脑萎缩的患者会增多。 本病的病变可见脑回变平,脑沟增宽,脑室脑池扩大,脑重量减轻。多见大脑皮质萎缩,因部位和涉及范围不同又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脑萎缩。
1.本病多起病于5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起病缓慢,常无明显的发病期,病程较长。
2.初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主要是近事遗忘,注意力易涣散,动作迟缓,精神倦怠,头晕,睡眠障碍,情绪易激动等。以后出现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障碍,性格改变,严重者出现人格改变。亦可出现步态不稳,面部不自主动作,强迫反射,模仿动作,甚至偏瘫等。
3.脑电图有弥漫性g波和8波。CT扫描显示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大和脑沟增宽。核素脑血流图测定可有脑血流量减少。
大脑萎缩患者除询问病史及观察症状外,可发现其各种神经发生反射均不同程度的迟钝或减低。浅反射如胸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表现迟钝、深反射如二三头肌反射、尺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也可降低,偶可有病理反射出现。小脑萎缩患者,通过临床检查可发现不能并脚站立、行动缓慢、下肢颤抖、不能沿直线行走、呈醉态步履,步态蹒跚、步幅宽大、病理反射有
影像检查诊断:
积极防治血管性疾病:预防脑萎缩,应该积极防治某些全身性疾病,尤其是影响血管健康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才能延缓和控制病情的发展。轻则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营养结构,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重则药物加以控制,当然用药应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清淡饮食,大便通畅:便秘是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突发的最常见诱因之一,而脑血管意外对脑组织的损伤最为直接和严重,因此,杜主任认为,中老年人保持大便通畅非常重要。平时可多吃蔬菜水果,清淡饮食,便秘重者可配合饮用一些肠清茶、番泻叶等。此外,银杏、丹参等活血、健脑的中草药对预防脑萎缩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家庭里预防脑萎缩应做到
步态不稳,面部不自主动作,强迫反射,模仿动作,甚至偏瘫等。
脑萎缩是多因性的。由遗传、脑外伤、中毒后遗症、脑梗塞、脑炎脑膜炎、脑缺血、缺氧、脑血管畸形、脑部肿瘤、脑中风、癫痫长期发作、烟酒过度、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病变、脑动脉硬化、煤气中毒、酒精中毒等引起脑实质破坏和神经细胞的萎缩、变形、消失,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脑萎缩可有家族史。绝大多数为散发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病理改变是由于蛋白质和脂肪的减少,水分的丧失,体积变小,重量变轻,全脑重量可能减至1000G以下。脑萎缩的部位可与临床表现相关。萎缩最严重的部位与血管的分布并无关系,故可能并非单纯营养缺乏所致。因此,更可证实本病系多因性的。从年龄而论,人体进入老年以后,大多数人的躯体和精神功能都在发生缓慢进展的衰老现象。如视力、听力减退、毛发变白脱落、皮肤发皱萎缩、肌力减退、反射减弱,内脏功能失调。同时人脑也因进入老年期而发生退行性变化,如脑血流量减少、摄氧量减少、神经细胞萎缩、神经纤维再生能力减弱等,从而不仅导致躯体衰老,而且引起精神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