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鞍综合征(empty sella syndrome)即空泡蝶鞍综合征(empty sella tarcica syndrome)又称Busch-Colby综合征、鞍隔缺损、蛛网膜囊肿、鞍内蛛网膜憩室、鞍内蛛网膜囊肿等。本病征指蛛网膜下腔疝入到蝶鞍内,垂体受压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与颅内肿瘤相鉴别,脑CT扫描、气脑造影可助鉴别。
1.CT扫描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蛛网膜囊肿:因囊肿内含脑脊液,并可压迫脑室使之扩大,CT显示低密度影,注射造影剂后也无增强,因而易误诊为空鞍,需借助脑池造影加以鉴别。因蛛网膜囊肿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故囊肿内无造影剂充盈。 (2)上皮样囊肿:CT扫描多呈分叶状,鞍上池常有变形,且密度低于脑脊液,注射造影剂后无增强
(3)垂体瘤囊性变:注射造影剂强化后,显示肿瘤呈高低混合密度的增强
2.空鞍的X线诊断必须与鞍内肿瘤及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相鉴别。鞍内肿瘤的X线表现按病变程度表现不一,蝶鞍扩大变形,呈杯形、球形或扁平形;鞍背抬高且伸长变细;后床突吸收变薄,但仍残留索状或片状影像;鞍结节前移;鞍底下陷。若肿瘤不均匀增长可出现双鞍底或双鞍背现象。颅压增高症的X线表现随病程及病情而定。轻症颅内压增高及颅内压迅速增高的患者,X线检查大多阴性或仅有疑似改变。而慢性颅内压增高症则常有蝶鞍骨质吸收的征象因为蝶鞍属松质骨,当颅内压持久的增高,早期示后床突及鞍骨质稀疏模糊,鞍底也逐渐萎缩吸收,而前床突及鞍结节因骨质致密,其形态仍保持正常。长期的颅内压增高,蝶鞍可因骨质吸收而扩大,重症患者呈球形均匀的增大,而鞍背多无抬高,可被吸收甚至消失。 3.确诊空鞍以及鉴别诊断时,可进行气脑造影,这是一项经典的诊断手段造影时应使患者头部尽量后仰以有助于气体进入鞍区鞍内有气体存在是诊断本病的特征性征象(图3)。轻症患者的气脑摄片仅显示垂体软组织影与空气分界线低于膈线3mm以下(膈线指鞍结节与鞍背弧突最前点之间的连线)而正常的垂体位于此线下方3mm处。若气脑造影结合分层摄片更助于确定气体是否进入鞍内。但鞍区蛛网膜粘连可使视交叉的气体不易进入鞍内而呈假阴性。气脑造影属创伤性检查,有一定并发症近年来已被CT扫描及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4.与垂体瘤鉴别,垂体功能性细胞瘤有相应内分泌功能亢进表现。确定诊断需用CT扫描或MRI以明确增大的蝶鞍是肿瘤引起抑或空泡蝶鞍所致。蝶鞍X线检查只能确定蝶鞍是否增大但蝶鞍形状有时可有参考意义,空泡蝶鞍增大可呈球形。但蝶鞍扩大者,不都是垂体瘤,尤其对无内分泌功能障碍者,应与空泡蝶鞍鉴别。垂体瘤术后或放疗后、视力障碍一度好转后又恶化,不一定都是肿瘤复发应首先排除空泡蝶鞍可能,而且如鞍区病变疑为肿瘤,术前或放疗前亦应排除空泡蝶鞍此外原发性空泡蝶鞍伴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可能在鞍底的基底部分合并微腺瘤。 5.注意与慢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蝶鞍扩大伴骨质破坏相鉴别。
(一)发病原因
鞍隔缺损和不完整是本病征的解剖学基础。其他因素详见发病机制中所述。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生还与以下诸因素有关。
1.脑脊液压力的传递作用 鞍隔缺陷时,鞍上的蛛网膜下腔经不完整的鞍隔疝入蝶鞍内。当有颅内压增高时,如高血压、肥胖、心衰等更易促使发生空鞍征。脑脊液压力升高,蛛网膜下腔中的脑脊液量也增多,可能是发生本病的原因之一。
2.鞍内垂体囊肿破裂 鞍内或鞍旁囊肿、垂体中间部小囊肿可汇合增大压迫垂体或破裂到蛛网膜下腔,均可产生症状。鞍内囊肿在儿童并不少见。
3.鞍区的蛛网膜粘连 该处蛛网膜粘连,致使脑脊液局部引流不畅,压力增高,而造成本病。
4.垂体病变 垂体血供不足而引起垂体缺血、萎缩和梗死亦是引起本病原因之一。
5.内分泌因素 在甲状腺、肾上腺或性腺功能减退性疾病中,垂体代偿性增大而使鞍隔孔扩大。上述功能减低症给予替代疗法,增大的垂体渐复原,而扩大的鞍隔孔,可造成空鞍征。
1.视器官的障碍 Wilkinson报道本病16例儿童患者,7例有视器官障碍,其中3例有晶体和虹膜异常,3例严重视力下降,2例有视神经萎缩或视野缩小。
2.脑脊液鼻漏 其发生率约7%~19.2%。多有头痛。
3.内分泌改变 成人患者多无内分泌改变的症状或体征,部分可有垂体前叶和后叶功能减低。儿童可有下丘脑-垂体轴功能检查异常。
4.骨骼畸形 儿童病例可伴有骨骼发育不良综合征。
根据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可诊断。
继发感染者可有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的显著增高;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颅内感染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显著增高;内分泌改变者,下丘脑-垂体功能检查结果可有异常发现。
内分泌功能试验:原发性空鞍患者垂体激素的血浓度大多正常,即使作垂体激素的兴奋试验,多数患者也基本正常。但新近Bianconcini等对71例原发性空鞍综合征作了全面和详尽的垂体激素测定,包括垂体贮备功能的兴奋及抑制试验。结果显示,50.7%的患者存在1种或多种内分泌异常,其中催乳素增高占14%,腺垂体功能减退占10.4%,性腺机能减退7%,尿崩症2.8%,ACTH增高1.4%,生长激素降低15.4%,垂体腺瘤8.4%。笔者曾对10例重症原发性空鞍作垂体-靶腺体动力学试验,其中腺垂体叶机能减退、催乳素增高(然CT扫描无微腺瘤迹象)、生长激素缺乏、促性腺激素降低及ACTH降低各1例。5例显示垂体贮备功能正常,其中1例绝经后妇女的促性腺激素仍然增高;1例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显示生长激素呈弱反应,然该例明显肥胖,而正常人单纯性肥胖的生长激素也可呈弱反应。因此,空鞍综合征仍宜定期随访内分泌功能。
X线检查头颅平片,多表现为蝶鞍增大。气脑造影和CT颅脑扫描对本病征诊断有确切帮助,可发现气体自由进入鞍内并可见液平这是本病征的主要诊断依据。儿童病例X线骨骼检查可发现畸形。
1.X线检查 蝶鞍平片和体层摄片:典型形态改变占75%,如:
(1)变形:侧位片示蝶鞍扩大,蝶窦发育不良时,鞍深径增大呈卵圆形。蝶窦发育良好时,鞍扩大呈矩形。正位片示鞍底呈均匀对称下陷呈凹形。
(2)鞍底骨质变化:侧位片上,空蝶鞍时鞍底骨质均匀性增厚,而垂体腺瘤时则鞍底骨质变薄。
2.气脑造影(PEG) 显示鞍内有气体充盈,偶见垂体呈新月形影被推挤在蝶鞍后下部。
3.颈动脉造影 未能显现有鞍内肿瘤向鞍上扩展的情况,有助于否定垂体腺瘤的存在。
4.同位素脑池造影 惟有发生脑脊液鼻漏者才有需要进行此检查。
5.CT扫描及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力的CT冠状位扫描或磁共振成像能迅速而又无创伤地作出诊断。典型图像示鞍窝扩大,垂体萎缩变形,被充满与鞍上池同样低密度的脑脊液取代。若作造影剂强化直接冠状位CT扫描,则未见增强。重症患者垂体严重受压,被推移至后下方呈薄片状,垂体柄可深达鞍底,形成特征性的“漏斗征”(infundibulum)。
(一)预防
1、目前无系统预防措施。
3、有症状者应及时就医,切勿延误治疗时机。
(二)预后
1.伴有内分泌功能紊乱者可以纠正之(如腺垂体功能低下者用靶腺激素替代,高PRL血症者可用溴隐停抑制)。注意定期复查,使补充或替代治疗的剂量处于合适水平,防止过量或不足。
2.并发垂体瘤要特别注意根据肿瘤的大小及性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如有视力、视野改变或脑脊液鼻漏则需手术探查或蝶窦入路手术修补,经蝶手术的术后并发症有报道为7%,也可采取鼻腔镜手术治疗。注意手术禁忌证和恰当的术式选择。术后应进行相应的激素检测,做好术后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