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
提问咨询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应用中心
登录
|
注册
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
疾病名称:
疾病别名:
疾病部位:
--请选择--
背部
腹部
颈部
皮肤
全身
生殖部位
四肢
头部
臀部
胸部
腰部
男性股沟
女性盆骨
上肢
下肢
鼻
耳
口
头
眼
牙
眉
毛发
盆腔
其他
男性胸部
女性胸部
添加部位
--请选择--
背部
腹部
颈部
皮肤
全身
生殖部位
四肢
头部
臀部
胸部
腰部
男性股沟
女性盆骨
上肢
下肢
鼻
耳
口
头
眼
牙
眉
毛发
盆腔
其他
男性胸部
女性胸部
删除部位
--请选择--
背部
腹部
颈部
皮肤
全身
生殖部位
四肢
头部
臀部
胸部
腰部
男性股沟
女性盆骨
上肢
下肢
鼻
耳
口
头
眼
牙
眉
毛发
盆腔
其他
男性胸部
女性胸部
删除部位
--请选择--
背部
腹部
颈部
皮肤
全身
生殖部位
四肢
头部
臀部
胸部
腰部
男性股沟
女性盆骨
上肢
下肢
鼻
耳
口
头
眼
牙
眉
毛发
盆腔
其他
男性胸部
女性胸部
删除部位
--请选择--
背部
腹部
颈部
皮肤
全身
生殖部位
四肢
头部
臀部
胸部
腰部
男性股沟
女性盆骨
上肢
下肢
鼻
耳
口
头
眼
牙
眉
毛发
盆腔
其他
男性胸部
女性胸部
删除部位
科室分类: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普通外科
泌尿外科
神经外科
胸外科
整形外科
肛肠外科
肝胆外科
乳腺外科
心血管外科
心脏外科
器官移植
微创外科
功能神经外科
腺体外科
--请选择--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骨外科
手外科
创伤骨科
脊柱外科
骨关节科
骨质疏松科
矫形骨科
股骨头坏死
--请选择--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干部诊疗科
特色医疗科
全科
特诊科
护理咨询
急诊科
结核病科
地方病科
医疗美容科
预防保健科
运动医学科
职业病科
中西医结合科
重症监护室
碎石中心
烧伤科
生殖医学中心
男科
体检科
药剂科
行政科室
其他
--请选择--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普通外科
泌尿外科
神经外科
胸外科
整形外科
肛肠外科
肝胆外科
乳腺外科
心血管外科
心脏外科
器官移植
微创外科
功能神经外科
腺体外科
--请选择--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请选择--
*
疾病内容:
维生素D缺乏病(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日晒少(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可使维生素D前体转变为有效的维生素D)、摄入不足(奶、蛋、肝、鱼等食物)、吸收障碍(小肠疾病)及需要量增加(小儿、孕妇、乳母)等因素,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改变。其突出的表现是小儿的佝偻病(rickets)和成人的骨软化症(osteomalacia)并同存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同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疾病鉴别:
1.软骨营养不良 是一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出生时即可见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根据特殊的体态(短肢型矮小)及骨骼X线作出诊断。 2.低血磷抗生素D佝偻病 本病多为性连锁遗传,亦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佝偻病的症状多发生于1岁以后,因而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对用一般治疗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无效时应与本病鉴别。 3.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为远曲小管泌氢不足,从尿中丢失大量钠、钾、钙,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出现佝偻病体征。患儿骨骼畸形显着,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除低血钙、低血磷之外,血钾亦低,血氨增高,并常有低血钾症状。 4.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二型:Ⅰ型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使25-OH-D3转变为1,25-OH2-D3发生障碍,血中25-OH-D3浓度正常;Ⅱ型为靶器官受体缺陷,血中1,25-OH2-D3浓度增高。两型临床均有严重的佝偻病体征,低钙血症、低磷血症,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Ⅰ型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症;Ⅱ型患儿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脱发。 5.肾性佝偻病 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血钙低,血磷高,甲状旁腺继发性功能亢进,骨质普遍脱钙,骨骼呈佝偻病改变。多于幼儿后期症状逐渐明显,形成侏儒状态。
疾病原因:
1.日光照射不足 如果有充足的紫外线照射,人的皮肤能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产生维生素D的量与紫外线的强度、照射时间和皮肤暴露的面积成正比。在冬春季节因寒冷缺少户外活动或在多雾地区、工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高楼林立都可使紫外线照射不足。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多见于在2岁前未进食有维生素D强化奶制品的婴幼儿和长期母乳喂养又没有及时补充鱼肝油的孩子。小儿由于生长速度迅速易引起相对缺乏,尤其在早产儿、双胎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内维生素D、钙、磷储存少,出生后生长快易患佝偻病。多次妊娠和长期哺乳的母亲体内储备钙大量消耗,若维生素D摄入不足很快出现骨软化病。 3.维生素D吸收不良及活化障碍 慢性乳糜泻、肝、胆、胰疾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在老年人由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效率降低和肠道维生素D的吸收率下降使骨质疏松症加剧。肝、肾严重病变影响维生素D羟化为活性的25-(0H)D和1,25-(OH)2D。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综合征,Ⅰ型为25-(OH)D 1α羟化酶的功能受损,Ⅱ型系基因突变致1,25-(OH)2D受体损害。 苯巴比妥药物可诱导肝微粒体酶改变,使维生素D 25-羟化酶的活性下降,并促进胆汁分泌,使维生素D降解加快,从而降低血清中维生素D和25-(OH)D的浓度。
常见症状:
佝偻病和骨软化病是维生素D缺乏在临床特有的表现,佝偻病发生于生长发育中的婴幼儿及儿童时期,骨软化症发生于成年人,临床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别。 1.佝偻病 (1)症状:主要为精神神经症状见于佝偻病的活动初期和极期,小儿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夜哭,多汗,由于汗水刺激,睡时经常摇头擦枕,以致枕后脱发(枕秃),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肌张力低下,关节韧带松懈,腹部膨大如蛙腹,患儿动作发育迟缓,独立行走较晚,重症佝偻病常伴贫血,肝脾肿大,营养不良,全身免疫力减弱,易患腹泻,肺炎,且易成迁延性,患儿血钙过低,可出现低钙抽痉(手足搐搦症),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面部及手足肌肉抽搐或全身惊厥,发作短暂约数分钟即停止,但亦可间歇性频繁发作,严重的惊厥可因喉痉挛引起窒息。 (2)骨骼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骨骼改变,多见于佝偻病活动极期,骨骼的改变与年龄,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缺乏程度等因素有关: ①头部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以枕骨或顶骨为明显,手指压迫时颅骨凹陷,去掉压力即恢复原状(如乒乓球感觉);6个月后颅骨增长速度减慢,表现为骨膜下骨样组织增生,额骨,顶骨隆起成方颅,严重时尚可呈十字颅,鞍状颅,此外尚有前囟迟闭,出牙迟,齿质不坚,排列不整齐。 ②胸部两侧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呈钝圆形隆起称“肋串珠”,以第7~10肋为显着;肋骨软化,受膈肌牵拉,其附着处的肋骨内陷形成横沟(称为赫氏沟);严重佝偻病胸骨前突形成鸡胸;胸骨剑突部内陷形成漏斗胸,由于胸部畸形影响肺扩张及肺循环,容易合并重症肺炎或肺不张,以上畸形多见于6个月~1岁婴儿。 ③脊柱及四肢可向前后或侧向弯曲,四肢长骨干骺端肥大,腕及踝部膨大似“手镯”“脚镯”,常见于7~8个月,1岁后小儿开始行走,下肢长骨因负重弯曲呈“O”形或“X”形腿,“O”形腿凡两足靠拢时两膝关节距离在3cm以下为轻度,3cm以上为重度,“X”形腿两膝靠拢时两踝关节距离及轻,重判定标准同“O”形腿。 早期轻型佝偻病如能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恢复,不留下骨骼畸形,重型至恢复期可遗留轻重不等的骨骼畸形,如方颅,鸡胸,“O”形或“X”形腿,大多见于3岁以后。 2.骨软化病 常见的症状是骨痛,肌无力,肌痉挛和骨压痛,早期症状可不明显,常见背部及腰腿疼痛,活动时加剧,肌无力是维生素D缺乏的一个重要表现,开始患者上楼梯或从座位起立时很吃力,骨痛与肌无力同时存在,患者步态特殊,被称为“鸭步”,最后走路困难,迫使病人卧床不起,体检时患者胸骨,肋骨,骨盆及大关节处,往往有明显压痛,骨骼畸形有颈部缩短,头下沉,脊柱后侧凸;鸡胸,骨盆狭窄,造成分娩困难,不少病人发生病理性骨折。 3.其他临床类型 (1)先天性佝偻病:多见于北方寒冷地区,发病率为16.4%,本病多见于早产儿,多胎,低体重儿,冬春季出生婴儿,母孕期有维生素D缺乏史,缺少动物性食品,少见阳光;或孕妇体弱多病,患肝肾或其他内分泌疾病,孕妇经常发生手足搐搦,腓肠肌痉挛,骨痛,腰腿痛等症状,重者可有骨软化病,新生儿临床症状可不明显,部分有易惊,夜间睡眠不安,哭吵,体征以颅骨软化,前囟大,直通后囟,颅骨缝宽,边缘软化为主,胸部骨骼改变如肋软沟,漏斗胸较为少见,X线检查腕部正位片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先天性佝偻病显示典型佝偻病变化,血液生化改变仅能供诊断参考。 (2)晚发型佝偻病:多见于北温带地区,好发于冬末春初季节,5~15岁儿童,日晒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与生长速度较快或有身高剧增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行走乏力,下肢疼痛,尤其是膝,踝关节或足跟痛,常诉腓肠肌痉挛,此外,尚有多汗,睡眠不安等症状,病程长者可有下肢变形(“O”形或“X”形腿),少数可见肋外翻或鸡胸等胸廓畸形,实验室检查显示25-(OH)D降低(<24~96nmol/L),碱性磷酸酶增高(>30金氏单位),血钙,血磷降低,X线腕部摄片可显示轻重不等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变化,根据实验室与X线检查可除外生长痛,风湿病,类风湿病等。
需做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生化检查 测定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清25-(OH)D3(正常10~80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g/L)在佝偻病活动早期就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血浆中碱性磷酸酶升高。 (2)尿钙测定 尿钙测定也有助于佝偻病的诊断,尿中碱性磷酸酶的排泄量增高。 2.其他辅助检查 (1)长骨骨骺端X线摄片 发现长骨骨骺端佝偻病的特异X线表现,早期X线长骨骺部钙化预备线模糊;极期钙化预备线消失、骨骺端增宽、骺端呈杯状或毛刷状改变,骨质稀疏、骨干弯曲变形或骨折。 (2)X线骨龄摄片 发现骨龄落后。
疾病预防:
维生素D缺乏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孕妇应有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供应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妊娠后期7~9个月可每天服维生素D25μg(1000U)或给维生素D22500~5000μg(10万~20万U)一次口服,每天应由膳食中补充1000mg元素钙,不足的需用钙剂补充。新生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尽早开始户外活动,接触日光,由于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因此应开窗晒太阳。目前认为新生儿即有维生素D缺乏或亚临床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我国的维生素D膳食推荐量为10μg/d(400U/d)。婴幼儿需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如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每天1~2h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增加维生素D强化奶制品的摄入等。对于早产儿、双胎、体弱儿、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的小儿可用维生素D37500μg(30万U)一次肌内注射,也可口服胆维丁乳剂(商品名为英康利)15mg/支,内含维生素D330万U。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和绝经期妇女亦应摄入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骨软化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并发症:
并发症多见于小儿,主要是引起婴儿抬头、坐、站、行走都较晚。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语言发育落后,贫血等症状。在一些比较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病的患儿中,还会出现其他的骨骼变形,如鸡胸、漏斗胸、X型腿、O型腿、肋串珠、手镯和脚镯等。
修改原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粤ICP备2023094852号
营业执照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