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直肠脱垂可分为隐匿性脱垂(内脱垂)、粘膜脱垂和完全性脱垂。隐匿性脱垂不涉及肛管,常是完全性脱垂的早期表现。粘膜脱垂仅累及粘膜,而肌肉层位置正常。完全性脱垂是一种涉及肛管的直肠套叠。
需与严重肠套叠的套入部自肛门脱出者及直肠息肉相鉴别,直肠息肉也可由肛门脱出,为较小圆形光滑之肿物。必须注意肠套叠有时也能 需与严重肠套叠的套入部自肛门脱出者及直肠息肉相鉴别,直肠息肉也可由肛门脱出,为较小圆形光滑之肿物。Ⅲ度脱垂如用手指检查可触及直肠肛管与脱垂肠管间的黏膜反折,依据病史及体征不难鉴别。
(一)发病原因发生脱肛有三个重要因素:
1.全身因素 营养不良,坐骨直肠窝内脂肪消失,使直肠失去周围支持固定作用,括约肌群收缩力也减弱,直肠容易自肛门口脱出。
2.局部组织解剖因素
(1)骶骨弯曲度未形成:婴幼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骨盆向前倾斜不够,直肠呈垂直位,与肛管处于一条直线上,腹腔内向下的压力增加时,直肠无骶骨的支持,压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于向下滑动。
(2)周围肌肉支持力弱: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的支持力较弱。
(3)黏膜松弛:直肠黏膜附着在肌层上较松弛,黏膜易自肌层滑脱。
3.促成因素 任何情况使腹内压长期增高或突然增高,均可促成直肠脱垂。如经常便秘腹泻、百日咳、包茎及膀胱结石、长期慢性咳嗽等疾患,常是脱肛的诱因。有些疾病(如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或损伤(包括意外和手术损伤)造成括约肌及直肠周围肌肉功能或神经功能障碍者,直肠失去支持,腹压增高即可发生直肠脱垂。
(二)发病机制脱肛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仅有黏膜脱出者称为不完全性脱垂,直肠各层同时翻出者称为完全性脱垂,后者脱出肛门外的直肠部分较不完全脱垂者长。长期脱肛的患儿,肛门括约肌松弛,脱肛后易复位。偶然因腹内压突然增高使直肠脱垂者,如未能及时复位,肛门括约肌收缩可引起脱垂肠段绞窄性坏死。约有半数直肠脱垂病人的肛门括约功能不全,排便功能障碍。日本铃木行直肠肛管测压也发现近半数病人的肛管内压降低、随意肌收缩压下降,而直肠肛管反射及直肠内压均正常。有的学者测定直肠脱垂病人的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肌电图,发现由于肛门收缩而引起的放电明显增加,证明肛门直肠脱垂的发生与盆底肌肉的反射性失调有关,并非局部肌肉麻痹。Parks等作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及肛提肌的病理切片及组织化学检查,几乎所有的病例均有肌肉组织的变化,其中以外括约肌最明显,肛提肌较轻。他认为长期便秘,使该部肌肉及神经过度伸展和损伤,从而造成括约功能不全和脱肛。至于肛门括约功能不全为其原因或是结果,意见尚不一致。分为3型或3度:
1.Ⅰ型 为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是由直肠下部黏膜与肌层附着松弛所致,最长达3~4cm,是小儿特有的类型。部分脱出呈半环状,全周脱出呈环状色红。由肛门正中向外形成放射状纵沟,肛管与黏膜间有反折沟,可触及两层折叠的黏膜,质软,便后脱出的黏膜自行还纳。如脱出时间久者,黏膜呈暗紫色,无光泽。反复脱垂者,黏膜水肿、肥厚、粗糙,甚至有溃疡或出血点。
2.Ⅱ型 在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全层脱出肛门外5~12cm,呈圆锥形,略向后方弯曲,顶端凹陷。表面有环状多个黏膜皱襞,色淡红或暗红,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脱垂需用手托回。Ⅰ型长期脱垂可发展为此型。
3.Ⅲ型 罕见,排便或腹压增加时,肛管、直管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呈椭圆形。肛门极松弛,黏膜糜烂出血,分泌物较多(图1)。
初期,小儿排便时有黏膜自肛门脱出,便后自动缩回。反复发作后,每次便后均须用手托回,并常有小量黏液。如哭闹、咳嗽、用力时,肠即脱出。如直肠全层脱出后很久未能复位,即可发生充血、水肿、溃疡、出血,以致复位困难。有时也可嵌顿,肠管呈紫黑色,局部肠管血运障碍,即使再复位也容易发生直肠狭窄。 根据病史及外观即可诊断。便后能自行回缩的病例,嘱患儿于蹲位用力排便后观察,并行直肠指诊,常可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如直肠不完全脱垂,脱出之黏膜表面呈纵行沟纹,如直肠完全脱垂,黏膜表面呈环状皱襞。
一般血、尿、便常规检查均正常。 必要时可做肛门镜检查,可确认。病人下蹲后用力摒气,使直肠脱出。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粘膜皱襞呈“放射状”;脱出长度一般不超过3cm;指诊仅触及两层折叠的粘膜;直肠指检时感到肛管括约肌收缩无力.嘱病人用力收缩时,仅略有收缩感觉。若为完全性直肠脱垂,表面粘膜有“同心环”皱襞;脱出较长,脱出部分为两层肠壁折叠,触诊较厚;直肠指检时见肛门口扩大,感到肛管括约肌松弛无力;当肛管并未脱垂时,肛门与脱出肠管之间有环状深沟。乙状结肠镜检可见到远端直肠充血、水肿。造影检查时可见到近端直肠套入远端盲肠内。
本病是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增强小儿体质,保证合理营养,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1.要及时治疗腹泻以及感染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疾病,对儿童腹泻及痢疾要尤其重视。
2.多食蔬菜,防止便秘。
3.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忌久蹲茅厕,用力排便。
4.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百日咳,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
5.要适当注意休息。
6.经常作提肛运动,以增加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总之,直肠脱垂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预防该病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并发绞窄性直肠脱垂和嵌顿,可并发直肠狭窄。脱出于肛门外的直肠受到括约肌的夹持,静脉回流受阻,体积不断增大,直至动脉血管被压闭,疼痛、无法送回肛门内,嵌顿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患者出现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明显等症状,此时感染多局限在肛门局部,如果治疗不当,容易引起感染扩散,引起黏膜下、肛周或坐骨直肠窝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