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fracture of humeral shaft)系指肱骨外科颈以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之间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1%。多发于骨干的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1/3骨折易发生骨不连(图1)。
本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情况:
1、上臂部X线正侧位照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并有助于鉴别是否为骨囊肿等所致的病理性骨折。
2、旋转暴力所致的肱骨干骨折,应与上臂扭伤相鉴别。后者有牵拉痛,压痛局限于损伤部位,但无环形压痛、纵向叩击痛及异常活动。
3、若出现桡神经损伤,要鉴别清楚是术前损伤还是术中损伤,通过询问病史、发病时间和发病经过、临床表现、结合肌电图检查则不难诊断。如果术前无桡神经损伤表现而术后立即出现者考虑为牵拉伤和粗暴操作所致,如果术后渐进性出现桡神经损伤表现应考虑为骨痂或瘢痕粘连所致。
(一)发病原因
直接、传导、旋转暴力均可致该骨骨折。
(二)发病机制
1.直接暴力 如打击伤、挤压伤或火器伤等,多发生于中1/3处,多为横行骨折、粉碎骨折或开放性骨折,有时可发生多段骨折。
2.传导暴力 如跌倒时手或肘着地,地面反击暴力向上传导,与跌倒时体重下压暴力相交于肱骨干某部即发生斜行骨折或螺旋形骨折,多见于肱骨中下l/3处,此种骨折尖端易刺插于肌肉,影响手法复位。
3.旋转暴力 如投掷手榴弹、标枪或翻腕赛扭转前臂时,多可引起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所引起的肱骨骨折多为典型螺旋形骨折。
肱骨干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肌肉附着点不同,暴力作用方向及上肢体位的关系,肱骨干骨折可有不同的移位情况。如骨折于三角肌止点以上者,近侧骨折端受到胸大肌、大圆肌和背阔肌的牵拉作用向内侧移位;远侧骨折端因三角肌的牵拉的作用而向外上移位。如骨折于三角肌止点以下者近侧骨折端因受三角肌和喙肱肌的牵拉作用而向外向前移位;远侧骨折端受到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作用,而发生向上重叠移位(图2)。如骨折于下1/3部,由于伤员常将前臂悬吊胸前,引起远侧骨折端内旋移位。手法整复时均要注意纠正。
【临床表现】
1.疼痛 表现为局部疼痛、环状压痛及传导叩痛等,一般均较明显。
2.肿胀 完全骨折,尤其粉碎型者局部出血可多达200ml以上,加之创伤性反应,因此局部肿胀明显。
3.畸形 在创伤后,患者多先发现上臂出现成角及短缩畸形,除不完全骨折外,一般多较明显。
4.异常活动 亦于伤后立即出现,患者神经干紧贴骨面走行,甚易被挤压或刺伤;周围血管亦有可能被损伤。因此在临床检查及诊断时务必对肢体远端的感觉、运动及桡动脉搏动等加以检查,并与对侧对比观察。凡有此合并症时,应在诊断时注明。
【诊断】
外伤史,局部肿胀,疼痛、环状压痛及传导叩痛,异常活动及成角、短缩畸形。正侧位X线能确诊骨折及骨折移位。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在检查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查体可发现假关节活动,骨摩擦感,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
2.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的类型、移位方向。
3.对怀疑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可进行肌电图检查。
4.有直接或间接外力打击伤需做进一步检查。
5.有肱骨干骨折症状和体征需做进一步检查。
6.X线摄片可显示骨折及移位元方向。
本病主要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故平时要注意安全。而本病预防的重点是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术前需详细检查,术中应避免损伤。不同平面骨折,移位方向不同,须根据X光片进行复位固定。骨折端过度分离者易发生骨不连接形成假关节。骨折固定后早期进行上臂肌肉主动舒缩活动,并在伤后2—3周作肩、肘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功能障碍。
本病可发生如下的一些并发症:
1.神经损伤 以桡神经损伤为最多见,肱骨中下1/3骨折,易由骨折端的挤压或挫伤引起不完全性桡神经损伤,一般于2~3个月,如无神经功能恢复表现,再行手术探查。在观察期间,将腕关节置于功能位,使用可牵引手指伸直的活动支架,自行活动伤侧手指各关节,以防畸形或僵硬。
2.血管损伤 在肱骨干骨折并发症中并不少见,一般肱动脉损伤不会引起肢体坏死但也可造成供血不足,所以仍应手术修复血管。
3.骨折不连接 在肱骨中下1/3骨折常有见到,导致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与损伤暴力、骨折的解剖位置及治疗方法有较大关系。创伤及反复多次的复位使骨折处的骨膜及周围软组织受到严重损害,骨折端软组织内的血管受到严重损伤,造成骨折修复所需的营养供应中断,从而影响骨折的愈合。骨折的解剖位置亦影响骨折的愈合,骨折线在三角肌止点以下,这类骨折仅用小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加颈腕吊带悬吊,在长斜行及螺旋形骨折易致缩短,在横行及短斜行骨折则容易分离,这是导致需要多次复位的重要原因,亦是骨折不愈合的原因之一。过早拆除外固定、手术时损害了血供、适应证选择不当、骨折端间嵌有软组织、肱骨三段或多段骨折未能妥善处理,一般采用植骨加内固定治疗。术后感染也造成骨不连接。特别是内固定不正确、不牢固是切开复位病例失败的主要原因。骨折的愈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应无发生再移位的不良应力的干扰,尤其是剪切及旋转应力,因此骨折端必须得到合理的固定。在正常的骨折愈合过程中,膜内骨化与软骨骨化是同时进行的,在骨折端反复存在不良应力的干扰下,来自骨髓腔、骨膜及周围软组织的新生血管的形成和相互间的对接过程受到影响,膜内骨化与软骨骨化将会变得缓慢甚至终止,使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
4.畸形愈合 因为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大,肱骨骨折虽有些成角、旋转或短缩畸形,也不大影响伤肢的活动功能,但如肱骨骨折移位特别严重,达不到骨折功能复位的要求。严重地破坏了上肢生物力学关系,以后会给肩关节或肘关节带来损伤性关节炎,也会给伤员带来痛苦,因此对青壮年及少年伤员,在有条件治疗时,还是应该施行截骨术矫正畸形愈合。
如为肱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明显,需要进行截骨矫正者,截骨的部位选肱骨颈松质骨部为好,否则,于肱骨干骨折部截骨可产生骨不连;如当肱骨颈骨折严重畸形者,更应于肱骨颈部做截骨矫正治疗。
5.肩、肘关节功能障碍 多见于老年伤员。因此对老年伤员不但不能长时间使用广泛范围固定,还要使伤员尽早加强肌肉、关节功能活动,若已经发生肩或肘关节功能障碍,更要加强其功能活动锻炼,并辅以理疗和体疗,使之尽快恢复关节功能。
6.肩肘关节功能受限:非议最多的是顺行插钉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其原因:
(1)髓内钉尾端未完全埋入骨面下,从而占据了肩峰下间隙,活动时引起肩关节撞击,是引起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冈上肌肌腱及滑膜囊的损伤和疤痕形成,是无髓内钉尾突出情况下肩外展受限及疼痛的主要原因,术中注意修复肩袖可减少此并发症发生。
(3)术后肩关节锻炼的时间及范围也将影响功能的恢复。
(4)年龄偏大也是造成肩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另一原因。
7.医源性骨折:肱骨大结节骨折、外科颈骨折、骨折端劈裂骨折、进钉入点处劈裂常与操作不当有关。仔细确定入钉点,开口足够大,恰当扩髓,轻柔插入髓内钉,避免强行锤击进钉,可防止医源性骨折发生。
8.锁钉断裂:若患者多发伤,当双下肢不能随意活动,床上活动主要靠上肢支撑,骨折未愈合,过多负重可导致近端锁钉断裂。
9.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1/3骨折易发生骨不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