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环畸形在寰椎上并非罕见,占正常人的2%~3%。但由于此种畸形引起椎动脉第三段(Ⅴ-Ⅲ)受压并出现椎动脉供血不全症状者并不多见,不足此种畸形者的1/10。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
1.寰椎沟环的发生学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从猿进化而来,此种在猿寰椎上普遍存在的椎动脉沟环实质上是人在进化过程中的退化痕迹。也可以这样认为:当从爬行的猿进化为直立行走的人时,对椎动脉第三段起固定、制动作用的沟环已失去其解剖意义,因此逐渐退化,显示出失用性退变的特征。
2.寰椎椎动脉沟环的分型
(1)全环型:即骨性结构呈环状覆盖于椎动脉沟上方,使椎动脉在其中通过。
(2)半环型:指骨性结构未能完全覆盖椎动脉沟者。其中,以前半环型为多见,后半环型及侧型少见,前、后半环同时存在者更为少见。可为双侧或单侧,左多于右(图1)。
3.沟环与椎动脉发病的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Ⅴ-Ⅲ段椎动脉呈现较为松弛并具有一定活动度的状态。但处于骨环包绕下的椎动脉则必然与其他血管通过骨纤维管道一样,易因折曲、痉挛和压迫而出现远端供血不全症状;加之,在椎动脉周围有着丰富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更促使症状的复杂化。
1.头晕 最为多发,发生率可达90%以上。多见于旋颈动作时,过屈或过伸均易诱发,尤其是突然转颈时。
2.猝倒 与Ⅴ-Ⅱ段椎动脉供血不全所引起者机制相似,主要是由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其发生率较前者为低,50%~60%。
3.上颈痛 较为多见,尤其多见于发病早期,发生率达90%以上。疼痛好发于枕颈交界处,且向后枕部放射,多与第1颈脊神经的分布区相一致。
4.眼部症状 较多见,发生率约为80%左右,主要因交感神经末梢受激惹所致。主要表现为眼部痛感、视力模糊及疲劳感等。
5.耳部症状 与前者为同一原因,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及耳痛等,发生率约为60%左右。
6.其他症状 包括头痛、恶心、厌食及其他颈椎痛症状等,均可发生。
1.临床症状特点 如前所述,具有其中2或3项即有临床意义。
2.X线平片 可在侧位片上清晰显示沟环的形态及侧别(图2)。
3.旋颈试验 与钩椎关节痛椎动脉受压不同的是,病变部位位于枕颈处,如患者旋颈时用手指压于患侧寰椎横突处并同时使患者仰颈,则可诱发眩晕症状。
非十分必要,一般勿需此项检查。
4.CT及MRI检查 均有助于诊断。
寰椎沟环畸形检查项目:钼靶X线检查、脊柱MRI检查、颈椎CT检查、耳镜检查法。 X线片,在侧位片上清晰显示沟环的形态及侧别,CT及MRI检查,均有助于诊断。 脊柱MRI检查是对脊柱和脊髓疾病的诊断正确率MRI明显比CT高,病源显示、定位准确,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脊柱MRI检查正常值:正常脊柱的MRJ表现,按信号强度递减顺序为脂肪、髓核、骨髓、骨松质、脊髓、肌肉、脑脊液、纤维环、韧带及骨皮质。用自旋回波序列(spin echo sequence),脊髓、骨髓、松质骨在T1,加权成像显示清楚,而韧带、蛛网膜下腔、椎间盘在T2加权成像清楚。 如果包括病理组织在内,在T1加权成像上亮度递减顺序为脂肪、骨髓、4~5日的陈旧出血、富含蛋白的液体(如坏死组织)、黏液、黑素(melanin)、慢血流(如静脉血)自由基、GDDTPA(为MRI增强剂;在T2加权成像亮度递减的顺序是肿瘤、胶质化(Gliosis)、水肿、l周陈旧出血、液体、椎问盘。在T1与T2加权成像上均呈暗(低)信号者为空气、快速血流(如动脉血)、钙、铁、数日内鲜血、韧带、肌腱及其他对磁敏感物质。
1、平时要多注意合理的劳动姿势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搬抬重物时,髋膝弯曲下蹲,腰背伸直,重物紧压身体后,方能用力起立和迈步。当在背或扛重物时,胸稍前弯,髋膝稍屈,迈步稳,步子不宜大。睡觉时时,头颈部要自然中立位,双髋双膝稍屈,并避免机体受风着凉受潮。 2、坐立、或伏案工作不要太久,应该避免因长期保持一种姿势所带来的软组织疲劳,剧烈运动前,注意准备活动及保护。 3、对于使用腰部劳动强度大的职业,要配戴有保护作用的宽腰带。预防椎管狭窄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不宜坐位或低头过久等等。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开始,养成良好的姿势来预防椎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