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椎骨折又名Jefferson骨折(因由Jefferson于1920年首次报道,故此命名)。环形的寰椎遭受轴向压缩和头部向后、下转伸时,暴力经枕骨髁作用于寰椎侧块,并引起寰椎骨环爆裂(散)骨折。寰椎的前弓与后弓双侧骨折,以致侧块被挤压而向四周分离。这种损伤在临床上虽较少见,但如处理不当可发生严重意外,应注意。
无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根据骨折部位和移位情况,寰椎骨折分为三型,须相互鉴别:
Ⅰ型:寰椎后弓骨折,系由过伸和纵轴暴力作用于枕骨髁与枢椎棘突之间,并形成相互挤压外力所致,也可与第二颈椎椎体或齿状突骨折并发。
Ⅱ型:寰椎侧块骨折,多发生在一侧,骨折线通过寰椎关节面前后部,有时涉及及椎动脉孔。
Ⅲ型:寰椎前后弓双骨折,即在侧块前后部都发生骨折,也称为Jefferson骨折,多系单纯垂直暴力作用结果。
(一)发病原因
多自头部的纵向挤压暴力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
寰椎损伤的机制为轴向压缩-后伸,并非单一一种模式。其中大多系由来自头顶部的纵(轴)向挤压的暴力所引起。除高处重物坠落引起外,高台跳水时头顶直接撞击池底为其另一多发原因,且后者易当场死亡(图1)。此类伤者多伴有脑外伤。由于受伤时垂直暴力通过枕骨髁向下传导,使两侧寰椎侧块多呈分离状。寰椎骨折的骨折线一般好发于结构薄弱的前、后弓与侧块的衔接处(图2),寰椎侧块移位的程度不同,对椎节的稳定性影响也不同。当侧块向两侧方移位大于7mm时,表明横韧带断裂(图3),并加重了寰椎、枢椎间的不稳定和寰椎向前的移位。移位间距愈大稳定性愈差,尤其是当头颈处于仰伸位时,骨折块多向四周移位,致使该处椎管扩大,因此少有神经症状。当头颈处于屈曲状态时,则易引起寰椎前弓粉碎性骨折。由于致伤物先作用于头顶部,因而齿突及其后方的寰椎横韧带也易伴有损伤。如横韧带完全断裂,则齿突后移并压迫脊髓,可立即引起死亡或出现四肢瘫。
1.颈痛 较为局限,可通过枕大神经向后枕部放射,活动及加压时加剧,而在休息及牵引下则减轻。
2.压痛 在枕、颈部均有明显的压痛,颈后肌组多呈痉挛状。
3.活动受限 因疼痛而使头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尤以旋转动作为甚。
4.枕大神经症状 约半数病例可有枕大神经放射痛及沿该神经的压痛,这主要是由于局部外伤性反应及血肿压迫与刺激所致。
5.脊髓症状 在经过现场处理及分类送至医院治疗的患者中,约10%~15%伴有完全性脊髓损伤;不完全性脊髓伤占15%~20%;60%~70%可无脊髓症状,但常伴有颈椎不稳现象,患者喜双手托头。
1.外伤史 除直接从询问中获取外伤史外,对昏迷的病例尚可从头颈部有无皮肤挫裂伤或头部皮下血肿以及颅脑损伤的特点等进行推断。
2.临床特点 如前所述,除脊髓受损症状外,主要是后方枕颈处的颈椎局部症状。
3.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应包括正位、侧位及开口位。侧位片上可显示寰椎前后径增宽;开口位可发现寰椎左右增宽,且与齿突的距离双侧常呈不对称状。如双侧侧方移位总和超过7mm者,则表示寰椎横韧带断裂,易引起意外,应注意(图4)。
(2)CT检查: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数量、走向及骨块位移等情况。
(3)MRI检查:对骨折的观察不如前者清晰,主要用于伴有脊髓症状者,并有利于对寰椎横韧带断裂的判定。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1.X线平片 应包括正位、侧位及开口位。侧位片上可显示寰椎前后径增宽;开口位可发现寰椎左右增宽,且与齿突的距离双侧常呈不对称状。如双侧侧方移位总和超过7mm者,则表示寰椎横韧带断裂,易引起意外,应注意(图4)。
2.CT检查 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数量、走向及骨块位移等情况。
3.MRI检查 对骨折的观察不如前者清晰,主要用于伴有脊髓症状者,并有利于对寰椎横韧带断裂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