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是一杵臼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髋臼深而且大,能容纳股骨头的大部分,两者互相密合,形成真空,能互相吸引。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较坚强,构成一个相当稳定的关节,脱位的发生率较低。髋关节囊前壁有较强的髂股韧带,内上壁有耻骨囊韧带,后上壁有坐骨囊韧带加强。但内下壁和后下壁缺乏韧带,较为薄弱,容易从这两处发生脱位。不合并髋臼骨折的单纯性髋关节脱位只有前、后两种。临床上以后脱位最为常见。
(一)发病原因
多由于间接暴力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
多由间接暴力所引起。当髋关节屈曲、内收并内旋股骨干时,股骨头的上外侧已超越髋臼后缘,股骨颈前缘紧接髋臼前缘,形成了以此处为支点的杠杆,当有强大暴力撞击膝前方(如乘坐汽车一侧大腿放在另一侧大腿上,突然刹车,乘客膝部撞到前排椅背上等类似情况时),股骨干则继续内旋并内收,股骨头因受杠杆作用而穿破关节囊后壁,脱出髋臼,形成脱位(图1)。体育运动偶尔因人体的接触而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如足球运动当“阻球”时,手、膝和髋轻度内收,突然一个暴力作用于骶骨或骨盆后方,即可引起髋关节后脱位。车辆交通事故造成的髋关节脱位,常见于挡泥板对膝或股骨的接触碰撞产生,暴力通过这些解剖结构传至髋关节,故此时膝或股骨损伤受到注意而忽略了髋关节脱位。由于髋关节后脱位伴有股骨干骨折,漏诊了髋脱位,而把近折段后脱位的内收看成为股骨干骨折的外展(图2)。但详细的临床检查即可发现髋脱位的外旋畸形,而且X线照片则更能明确诊断。
有明确及相当严重的外伤史。由于前侧的髂股韧带保持完整,故使患肢产生屈曲、内收及内旋畸形(图3)。如髂股韧带同时断裂(此种情况较少),则患肢外旋。患部疼痛,关节功能障碍,并有弹性固定。患肢缩短,在臀部可触及上移的股骨头,大粗隆在奈拉通(Nelaton)线上方。X线检查可见股骨头位于髋臼的外上方(图4)。
分类:Thompson和Epstein将髋关节后脱位分为5型
Ⅰ型:脱位伴有或不伴有微小骨折。
Ⅱ型:脱位伴有髋臼后缘的孤立大骨折。
Ⅲ型:脱位伴有髋臼后缘的粉碎骨折,有或无大的骨折块。
Ⅳ型:脱位伴有髋臼底部骨折。
Ⅴ型:脱位伴有股骨头骨折。
此外,引起髋关节脱位的损伤暴力都较强大,因此后脱位也可存在同侧股骨的骨折、坐骨神经的损伤以及发生休克。狄纳(Dehne)和依姆曼(Immermann)收集了42例同侧股骨骨折和脱位。在42例中的17例直到损伤后4~6个月髋关节功能已呈不可逆性的丧失时,脱位才被发现。因此,在此类损伤病人治疗时应尽量拍照X线片确定同侧或对侧骨折或脱位的情况。坐骨神经的损伤,常是一过性或不完全性的。奥弗兰克(Aufranc)、诺敦(Narton)和洛夫(Row)观察,髋关节后脱位的病人约有27%早有坐骨神经受累体征。这些病人中的69%为一过性,仅29%是持久性的不全性损伤。损伤以腓神经断裂最多。脱位所致休克,应引起注意。以防遗漏诊治。
明显的外伤史,患侧下肢显屈曲,内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后上方达Nelaton线之上,臀部可扪及股骨头,患肢呈弹性固定,X线能确诊并除外骨折。CT检查可对关节有否骨碎块做诊断。
1、X线检查:X线平片是诊断髋部脱位、骨折的最基本方法,大部分的髋关节脱位X线片都能正确显示。但是,髋关节结构复杂,前后结构重叠,虽然大多数髋部骨折X线片均能确定骨折的有无,但难以显示骨折的确切程度、确切部位、移位的确切方向以及与关节囊的关系。
2、常规CT:常规CT对大多数的髋关节脱位均能做出正确的诊断,较X线片其优势在于能清楚的显示脱位的方向与程度,更重要的是它能清晰准确地显示髋关节内是否有碎骨片的存在,这一点直接决定着患者的治疗方案与预后。
1.骨折 髋关节脱位可合并髋臼骨折或股骨头骨折,偶有股骨干骨折与髋脱位同时发生。
2.神经损伤 约有10%髋后脱位病人中,坐骨神经可能被向后、上方移位的股骨头或髋臼骨折块挫伤,而引起患侧坐骨神经麻痹。脱位整复后,约3/4病例麻痹就逐渐恢复,如果髋脱位复位后麻痹没有改善现象,且怀疑有一个大的或粉碎的髋臼缘骨折片在持续压迫神经,则需尽早手术探查。
3.股骨头缺血坏死 因髋关节脱位而不可避免发生的关节囊撕裂及圆韧带断裂可能影响股骨头血运,有10%~20%病例发生缺血坏死,在12个月左右于X线照片上可见到改变,已证实早期复位可缩短股骨头血液循环受损时间,是预防股骨头坏死最为有效的方法。临床表现为腹股沟持续不适感与髋内旋痛,运动受限,若采取措施无效,坏死继续恶化,最后必然导致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疼痛严重者应行关节融合及人工关节置换。
4.创伤性关节炎 此为晚期合并症,这是缺血性坏死不可避免的结果。也可发生于髋脱位合并关节面骨折者,一般说,脱位整复后2~3年内患者应避免任何负重过多,以推迟或减轻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5.再脱位 无论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后,均有可能发生再脱位的可能,虽然发生率低,但仍应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