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尺桡关节的功能是稳定桡骨在尺骨远端的旋转。主要稳定因素是:尺侧侧副韧带,该韧带附着于尺骨茎突尖端,止于豌豆骨和三角骨;三角软骨盘,其附着于尺骨茎突基底到尺骨边缘和桡骨凹;尺侧和后侧的尺桡韧带与关节囊部分相连;旋前方肌;桡骨远端的部分表面和尺骨及骨间膜。
下尺桡关节脱位除可与Colles骨折、Smith骨折及Galazzi骨折伴发外,亦有不少病例为单发者。下尺桡关节脱位对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常易漏诊。因此,对此脱位的诊断,必须强调以临床表现为主,同时还应尽量利用双侧对比摄片来发现与解决疑难问题。
(一)发病原因
腕部的扭伤,或提起重物,使腕关节桡偏,背屈或旋转的应力均可造成此种损伤。
(二)发病机制
跌倒手撑地、腕部的扭伤或忽然提起重物,使腕关节桡偏、背屈或旋转的应力均可造成此种损伤。当下尺桡背侧韧带断裂时,旋前过程即会发生尺骨小头向背侧的半脱位;当下尺桡掌侧韧带断裂时,旋后过程会发生尺骨小头向掌侧的半脱位,如没有三角纤维软骨盘的撕裂或是尺骨茎突骨折,不可能发生完全的尺骨头脱位。换言之,当下尺桡关节完全脱位时三角纤维软骨盘的破裂或尺骨茎突骨折两者必居其一。三角软骨盘的撕裂需在中心部,横形或长形。尺骨茎突骨折常在基部发生,是三角纤维软骨盘及腕的尺侧副韧带牵拉所致。
以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最为多见,此时,可见前臂旋前时尺骨小头向背侧突出,旋后时自动复位。局部肿胀并有压痛,被动活动下尺桡关节,可感知较正常侧松弛,并伴疼痛,有时出现弹响。
主要为下尺桡关节局部症状,表现为:
1.腕痛 局限于下尺桡关节及尺骨茎突处,旋转及尺偏时加剧。
2.弹性隆起 与健侧对比,可见尺骨小头向背侧或掌侧隆起,压之复位,抬手即弹回原处。
3.活动受限 因疼痛患侧前臂旋转及尺偏明显受限,伴有三角软骨损伤时尤甚。
4.肿胀 一般较轻。
1.腕痛 局限于下尺桡关节及尺骨茎突处,旋转及尺偏时加剧。
5.X线摄片 应双侧对比,便于观察及判定。
对本病的预防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劳动保护,防止创伤发生,体育锻炼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动作,防止损伤,对儿童应避免用力牵拉。
1.充分热身 在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反应能力和对抗能力,循序渐进地加大对抗程度,对减少关节脱位是有帮助的。
2.顺势翻滚 专业运动员在跌倒时的一些自我保护措施,也值得普通人借鉴。例如,排球运动员在鱼跃救球或足球运动员在冲撞后跌倒时,都会顺势翻滚,将直接伸手撑地改为手掌撑地后逐步由肘部、肩部依次着地完成翻滚。有时,运动员在地上翻滚了好几个圈,好像受力很严重,但马上就能站起来继续投入对抗,原因就在于,他们着地时的巨大冲击力在翻滚中被身体多个部位分担,从而不会集中在某个位置导致严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