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损伤在临床上十分罕见,1981年以前全世界的文献报道仅有8例。枕颈(寰)关节损伤后几乎没有存活者。因为,其中大多数患者在现场立即死亡,少数患者于数天内死亡,存活者多属幸运者骨折(损伤)类型。治疗主要是轻重量(1~1.5kg)骨牵引,目的是维持其位置,并警示大家小心:这是重型颈椎损伤。常伴随的神经损伤包括脑损伤、脑干损伤或高位颈髓损伤。上述神经损伤时常伴有意识丧失和自主呼吸消失,需要永久的人工呼吸。常与颅底骨折或上颈椎骨折伴发。常规X线片难以作出诊断,当发现硬膜外与枕下有血肿出现时,应考虑这种损伤的存在。MRI可以证实诊断。
(一)发病原因
引起上颈椎损伤最为多见的直接原因是交通事故,其次是高处坠落及运动伤,包括潜泳或高台跳水。
(二)发病机制
从解剖上看,枕颈关节呈水平状,易引起脱位,但其周围不仅有多条坚强的韧带组织,且周围肌群也很发达,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造成此处骨折脱位的机会并不多见。相反,下一椎节的寰枢关节却极易引起损伤。但如果作用于头颅部的横向暴力来得突然而迅猛,以致这股剪应力集中至枕颈关节处时,则也可引起这一对椭圆形关节的位移。
枕颈关节脱位的致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为多见,好发于步行者与汽车相撞的交通意外中,尤其是小儿在马路上奔跑时与对面驶来的汽车撞击时,因儿童身高较低,头部易最先受到暴力撞击而引起枕寰关节急性脱位,且大多死于事故发生地。这主要是由于,这种位移超过了寰椎椎管内缓冲间隙的最大限度,并对延髓形成压迫所致。如仅仅引起半脱位,而尚未对延髓造成致命性压迫时,患者则有可能存活下来,但这种侥幸者毕竟十分少见(图1)。此外,院前的救治水平对这种损伤存活率具有关键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应注意这种损伤易伴有颅底与寰椎骨折以及脑外伤等,在检查时应注意。
此外,轴向压缩力所引起的枕寰连接部骨折,也可引起枕骨髁骨折与颈1前后弓分离骨折。这一水平的损伤病死率很高。对此种损伤,不宜选择手术固定,以防加重伤情。
枕颈(寰)关节损伤的临床分型主要分以下两型(图2)。
1.完全脱位型 主要引起四肢瘫及生命中枢危象,多伴有脑干损伤,并在受伤当时或短期内死亡。入院后的死亡原因主要是由于自主呼吸消失,以致引起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衰竭。而伤后立即死亡者则系伤及脑干或延髓,生命中枢受累之故。这种病例也可合并枕骨髁骨折。作者曾先后遇到5例完全脱位型枕颈(寰)关节损伤,存活最长者不超过1个月。
2.枕颈(寰)失稳型 即外伤仅仅引起部分韧带及肌群受损。此型主要表现为:颈痛、活动受限、被迫体位及枕颈交界处压痛等,严重者可能有四肢电击感(多在体位不正时出现)或突发性四肢瘫。这种类型亦可见于先天性颈椎融合病(如Klippel-Feil综合征)等因代偿作用致应力增加所出现的枕颈不稳。
1.病史 均有较明确的外伤史。
2.临床症状 主要为枕颈段局部的损伤症状,并伴有颈髓以上的神经功能障碍,轻重不一。轻型表现脊髓刺激症状与体征;重型出现意识丧失和自主呼吸消失,并有永久性人工呼吸机依赖现象。
3.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可显示椎前阴影增宽。拍摄X线平片主要是用于除外其他类型的上颈段损伤以及用于对枕齿间距的测量(图3)。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枕齿间距为4~5mm,超过6mm则表明枕寰关节半脱位或脱位。
(2) CT或MRI:对诊断具有决定作用,并可显示枕骨髁骨折征。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1.X线平片 可显示椎前阴影增宽。拍摄X线平片主要是用于除外其他类型的上颈段损伤以及用于对枕齿间距的测量(图3)。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枕齿间距为4~5mm,超过6mm则表明枕寰关节半脱位或脱位。
2.CT或MRI 对诊断具有决定作用,并可显示枕骨髁骨折征。
乘车须防外伤。汽车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隐藏着事故的隐患。在高速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刹车,或与其他车辆相撞,都可能给乘客与驾驶员带来伤害。除了交通、车辆及道路等因素外,自我保护也十分重要。坐小车要系安全带固定可防止突然刹车时,惯性作用使人们产生向前冲力所造成的伤害。
面向侧方坐:当人面朝前坐时,一旦急刹车,头颈部易撞向前方挡风玻璃,以致出现颈椎过伸性损伤等严重后果。而面向侧方坐者,由于颈椎两侧肌肉较强大,加上颈椎骨关节与韧带的结构特点,使椎管内外结构受损的机会大大降低。
反应要迅速:平时做好心理准备,当急刹车时,能够迅速将头颈向下紧缩,双肩耸起,双手紧握扶手,其损伤程度可减轻。平时应提高注意危险系数高的运动。如跳水,防治该疾病的发生。
常可并发四肢瘫痪及生命中枢危象。
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能力/比喻机构涣散;不能正常进行工作。
生命中枢危象一般指的是脑干。脑干里有调节心血管运动、呼吸、吞咽、呕吐等重要生理活动的反射中枢。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若这些中枢受损伤,将引起心搏、血压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