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 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十分罕见。该病呈暴发性发病,以乳房皮肤的弥漫性红、肿、热、痛和水肿为特征,极似急性炎症。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
1.乳腺炎和乳腺脓肿 为常见的相互误诊的疾病,该病通常仅发生于哺乳期妇女,且伴有高热,白细胞升高,两者的鉴别见。
2.梅毒和结核病侵犯乳腺 多有乳腺外梅毒和结核,且现已少见。
3.淋巴肉瘤或白血病的乳腺浸润 通常仅有肿瘤区域的皮肤变红而无炎症表现,但往往鉴别较为困难,多需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确诊。
(一)发病原因
IBC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可能与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二)发病机制
炎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特殊性,各种类型的乳腺癌均见于IBC。IBC的急性炎症改变的组织学特征首先由Bryant于1887年描述观察到皮下淋巴管被癌浸润的现象,提出肿瘤浸润造成的真皮下淋巴管阻塞而导致相关临床表现的假说。但真皮下淋巴管浸润是否是IBC诊断的基础仍存在争论。早在1938年,Taylor和Melter强调皮下淋巴管浸润癌浸润的特征。Ellis和Teitelbaum 1973年复习世界有关IBC的文献,通过对组织学与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认为真皮淋巴管浸润对确定IBC的诊断是必要的,并提出乳腺真皮淋巴癌病的命名。Saltzstein发现临床上无IBC的表现,组织学检查有真皮淋巴管浸润的乳腺癌,预后与有典型表现的IBC相同,提出了临床隐性乳腺癌的概念。IBC的皮肤炎症样改变机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系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团阻塞而致皮肤水肿和组织张力增高,进一步导致毛细血管的阻塞,充血引起所谓丹毒样改变。
1.大体形态 可见乳房皮肤红、肿、热、痛和皮肤增厚,“橘皮样”改变等,受累组织坚实。多数可见皮肤改变,占乳房范围的1/3以上。石松魁报道材料,其病变皮肤改变范围均≥1/2乳房,多数(65.7%)波及全乳。
2.组织形态 癌肿类型不一,各种类型浸润性癌均可发生。除了癌组织外,主要见皮肤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中充满癌栓。间质中伴有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但以淋巴细胞为主。有人认为,只要临床有炎症表现,即可诊断为炎性癌。也有人认为只有皮肤淋巴管和血管中有大量癌栓时才能诊断为炎性癌。石松魁(1986)报道的35例中,有9例可见淋巴管癌栓,其中皮肤淋巴管癌栓5例。
1.绝大多数乳腺癌病人是以无痛性乳房肿物就诊,而IBC多以红、肿、热、痛、压痛的乳房皮肤症状就诊,仅有50%左右伴有肿块。IBC往往发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乳房皮肤增厚变硬,有皱嵴,皮温高,色红紫。Haagensen报道IBC临床症状包括:乳房肿块(57%),皮肤红肿(57%),乳房肿大(48%),乳房或乳头痛(24%),乳房压痛(16%),乳房硬化(16%),乳头回缩(13%),皮肤水肿(13%),腋下肿块(9%),皮温升高(8%)等。IBC少见的症状包括:腋区疼痛、乳头痒、上肢水肿和骨痛等。由于发病急骤,大部分病人就诊早,自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平均时间为2.5个月。
Taylor和Meltzer将IBC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IBC是在原健康乳房上同时发生肿瘤和炎症;继发性IBC的炎症改变是继发于原有肿瘤部位,手术瘢痕或放射区域内的乳腺。继发性IBC的概念忽略了局部晚期乳腺癌与IBC在临床与预后上的区别,不宜应用。
2.体征 IBC的体征包括全乳弥漫性硬化或局限于某一象限或一半乳房硬化,皮肤水肿似橘皮样,厚而不平整,最初皮肤呈粉红色,很快变成似淤血的紫红色,呈丹毒样改变。乳房增大,皮温高,触之韧感,常见乳头干裂、结痂和内陷。一般认为乳房皮肤改变达乳房1/3或以上时方可诊断为炎性乳腺癌。
由于炎症性乳腺癌的特殊临床表现常常与一些乳腺炎症相混淆,故针吸细胞学检查和局部组织活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1.血常规 白细胞升高并不常见。
2.细针穿刺细胞学或空心针穿刺活检 从乳腺或有代表性的硬化、水肿或变红的皮肤处取材,多可确立诊断。而切取活检可得到适当的肿瘤或皮肤及皮下淋巴管组织,为确诊手段。
1.钼靶X线照相 阳性发现包括皮肤厚度增加、患侧皮下淋巴管不对称性增加和乳腺组织密度增加以及血管纹理增加等。
2.热图 可能发现高热带,但无鉴别意义。
炎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和其他类型乳腺癌一样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炎性乳腺癌的预防同一般乳腺癌。值得一提的是炎性乳腺癌的患者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可能有关。 由于乳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所以还没有确切的预防乳腺癌的方法。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乳腺癌的预防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 2.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积极治疗乳腺疾病。 5.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 6.不长期过量饮酒。
炎性乳腺癌发病急剧,病程进展快。由于癌细胞播散到皮下淋巴管网,形成癌栓;肿瘤侵犯皮肤的Cooper韧带,可形成“酒窝征”;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毛细淋巴管,造成皮肤水肿,而毛囊处凹陷形成“橘皮征”;当皮肤广泛受侵时,可在表皮形成多数坚硬小结节或小条索,甚至融合成片,如病变延伸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可限制呼吸,形成铠甲状癌;炎性乳腺癌会出现乳房明显增大,皮肤充血红肿、局部皮温增高;另外,晚期乳腺癌会出现皮肤破溃形成癌性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