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不少妇女在绝经前数年就已经出现轻微的情绪障碍。多半周期性地出现在月经来潮前数天,而在月经来潮后自然缓解,即“经前综合征”。这些患者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危险可能增加。另外,潮热和夜汗所导致的睡眠中断可明显影响次日的情绪,导致烦躁、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女性在绝经过渡期,面临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生理上从育龄期向老年期过渡,卵巢功能由旺盛走向衰退,性激素逐渐缺乏,可能出现绝经症状以及骨质疏松、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心理上面临子女成家,家庭结构变化,或由于生育能力丧失、体形改变而失去自信;在工作岗位上,由于接近退休年龄,将由几十年来熟悉和繁忙的岗位回到赋闲的家庭生活,社会角色发生改变,若缺乏适应新情况、开拓新环境的勇气,可能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随着年龄增长,上述老年疾病也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绝经过渡期巨大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变化带来的情绪问题,反过来又可能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绝经引起的情绪问题已日益受到妇产科、精神科等领域的重视。进行合理的治疗,将明显改善此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为美好的晚年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几乎所有的流行病学资料均提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其危险度为男性的2 倍。女性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约25%。高危阶段是在青春期、青年期、妊娠、产后、围绝经期,即卵巢激素波动较大之时。女性与男性不同的心理社会应激以及顺应性行为模式,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但55 岁后,男女两性抑郁症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预后:一般来说老年期抑郁症发病期比青壮年要长,间歇期较短,有的呈迁延病程,多数患者疗效不满意,预后较差。有关本病的预后,Post 曾提出“三分之一”原则,即在老年抑郁中1/3 会有改善,1/3 不变,1/3 越来越差。
保健:重视老年期的心理卫生,防止老年时期精神疾病的发生,对减少和环节本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在女性中更年期的机体变化比较显著。女性在45~50 岁时,卵巢停止排卵,月经停闭,性腺活动的衰退改变较为突出。随之产生的是整个内分泌系统以及相关的新陈代谢都发生了变化。自主神经也有着明显的失调,因此也影响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处于更年期的妇女,常有体弱力衰、力不从心以及焦虑、不安感。再加上外貌的日趋衰老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不稳定,不少人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更年期症状群。少数人,在某些精神创伤的促发下,发生了更年期忧郁状态或偏执状态。在青年时期患有情感性精神病者,处于更年期时也易发病,临床多以焦虑抑郁状态为主要病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