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虫性阴道炎:约25%左右感染后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白带增多,呈泡沫性、恶臭味的脓性绿色分泌物。75%患者有阴道红斑,90%患者在阴道窥镜时可见毛细血管出血或点状出血所致的“草莓状”宫颈。外阴有烧灼感和奇痒 ,犹如虫子爬,并可引起性交疼痛。
细菌性阴道炎:本病患者多为育龄妇女,起病缓慢,自觉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检查阴道分泌 1)pH值比正常高,达5.0~5.5。(2)白带为灰色或灰绿色,均质,如面糊样粘稠度,可有许多气泡。(3)有烂鱼样恶臭。妇女月经后或性交后恶臭加重,性伴侣生殖器上也可发出同样的恶臭味。(4)少数合并滴虫或念珠菌感染者可出现外阴瘙痒、阴道烧灼感或性交疼痛等。
霉菌性外阴炎是由一种类酵母菌所致的外阴部炎症。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白色念珠菌。
1.卫生工作不到位
大部分女性不注意自身的卫生工作导致感染外阴炎症,例如使用不洁的卫生纸、卫生巾。和别人混用洗盆、洗具。经常坐在公共浴室或者是泳池内等,都有可能会导致女性感染外阴炎。
2.抗生素使用不恰当
大部分女性是由于滥用抗生素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者是洗液,这些都有可能会打破细菌之间的平衡,反而让女性容易感染外阴炎。
3.性生活传染
夫妇之间一方带有白色念珠菌,通过性生活,也可传给对方。
4.机体抵抗力下降
遇到适宜的环境就大量繁殖,引发霉菌性阴道炎、外阴炎。如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力或改变糖代谢。
5.外阴损伤
可以促使念珠菌外阴、阴道炎发生。
严重及顽固性外阴瘙痒,首先应考虑是否霉菌感染,可通过局部分泌物直接涂片检查与培养明确诊断,镜下容易看到霉菌的菌丝分枝和芽胞。白色念珠菌为卵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但染色常不均匀,约3~5μm(较葡萄球菌大数倍),常产生长芽而不脱落(芽胞),以致形似菌丝而实非菌丝,故称之为假菌丝(pseudomycelia)。
霉菌性外阴炎的临床症状为瘙痒、灼热感及小便痛(并发尿道炎),许多妇女主诉性交疼痛。外阴周围常发红、水肿。表皮的变化多种多样:可发生很浅的水疱丘疹,成群出现;亦可形成湿疹状糜烂,局限于外阴或向周围扩展至会阴、肛门周围及股生殖皱襞,直至大腿内侧,外表完全类似急性或亚急性湿疹,阴唇之间及阴蒂附近粘膜增厚,互相接触的皮肤表面潮红糜烂;个别可引起微小的白色脓疱,严重时发生溃疡,患处疼痛,局部淋巴结发炎。
霉菌性外阴炎应该如何预防?
正常人体自身就是念珠菌的携带者,念珠菌作为人体的共生细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致病,因此只要消除可能引起霉菌性阴道炎的致病条件,就能达到预防目的。
1.锻炼身体,均衡饮食,不过食含糖量高的食品。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上厕所前也应该洗手;不滥用不洁卫生纸;排便后擦拭外阴时宜从前向后擦;每日清洗外阴,换洗内裤并放于通风处晾干;自己的盆具,毛巾自己专用;内裤与袜子不同盆清洗。
3.合理穿衣:不穿化纤内裤,不借穿他人内衣,内裤及泳装。
4.使用公共厕所时尽量避免坐式马桶;提倡淋浴,不洗盆塘;浴后不直接坐在浴室坐椅上;不在消毒不严的泳池内游泳。
5.不过度讲究卫生:有些病人就诊时说自己非常注意卫生,每天要清洗外阴2—3次,每次还用冲洗器或手清洁阴道,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阴道内环境呈弱酸性,又有许多菌群共同存在,菌群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能抑制某种菌属过度增长而致病,这是人体的一种自然防御系统,清洗阴道无疑将阴道的弱酸环境和菌属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破坏了,使阴道上皮的抗病力下降,引起念珠菌或其他细菌所致的阴道炎。
6.不滥用抗生素: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会破坏阴道细菌间的制约关系,使念珠菌失去抑制过多生长而致病。
7.积极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平时可用苏打水清洗外阴,提高阴道pH值,抑制霉菌生长。
8.药物避孕的妇女如果反复发生霉菌性阴道炎,应停用避孕药,改用其他方法避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