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枕后位(persistent occipitoposterior)是由于分娩时,胎头以枕后位衔接,在下降过程中,当胎头双顶径达到或接近中骨盆平面时,绝大部分可完成内旋转动作,转成枕前位自然分娩。5%~10%直至分娩结束,胎头枕部持续不能转向前方,仍然位于母体骨盆的后方。
1.产程异常伴枕前位 阴道检查虽然发现二者矢状缝的方向一致,但枕前位的后囟在前方,而枕后位的后囟在后方。通过耳廓和耳屏也可加以区别。
2.产程异常伴胎头高直位 阴道检查发现胎头矢状缝与骨盆入口前后径一致,可以同时触到前囟和后囟,囟门在同一水平线上。
(一)发病原因
发生持续性枕后位的原因,虽然还不十分清楚,但就产道、胎儿、产力三大因素的相互关系看,持续性枕后位的形成,绝非单纯某一个因素而决定的,常常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下列几个方面:
1.骨盆形态及大小异常 是发生枕后位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男型及猿型骨盆,骨盆入口面前半部窄,后半部宽,胎头较宽的枕部,容易取枕后位入盆;中骨盆又狭窄,使以枕后位入盆的胎头难以进行内旋转。重庆医科大学所属第二医院以超声显像判定胎方位,对枕后位的观察后发现:具男型骨盆特征的占26.24%,而枕前位无1例具男性骨盆特征;枕后位组有不同程度骨盆狭窄的占35.29%,枕前位仅1例骨盆狭窄6.3%。
2.头盆大小不称妨碍胎头内旋转 根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58例持续性枕后位与250例枕前位分娩的比较,按头盆评分,持续性枕后位评分在7分及7分以下者(头盆不称)占39.14%,枕前位仅18%。持续性枕后位组头盆不称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枕前位组。
3.胎头俯屈不良 使胎头通过产道径线增大往往造成胎头通过骨盆的径线与骨盆大小不称,使胎头的内旋转及下降均发生困难,以致胎头持续于枕后位。枕前位分娩时,胎头俯屈良好,以枕下前囟径(9.5cm)通过产道;枕后位胎头俯屈不良,甚至不俯屈,可能以枕额径(1l.3cm)通过产道,胎头径线增加1.8cm。若胎头以枕直后位到达骨盆底,胎头不但不俯屈,还略带仰伸,Greenhill称之为鹅颈(goose neck),意思是形容骶直后位时胎头仰伸,前囟先露,此种情况胎头径线的增加>1.8cm。因此,胎头通过产道所受到的阻力,就比枕前位所受到的阻力大得多,这样,既不利于胎头衔接与旋转,也不利于胎头下降。
4.持续性枕后位与宫缩乏力形成因果关系 胎头内旋转及下降均需子宫收缩力来完成,如果产力不足,则难以促使胎头旋转,但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临床资料看,258例持续性枕后位中,只有12.97%的病例表现原发性宫缩乏力,因产程受阻以后发生继发性宫缩乏力的占31.8%。产力异常并不是导致持续性枕后位的重要原因,但是,一旦出现产力异常,即更难克服枕后位,因此,宫缩乏力往往是胎位异常的后果。
(二)发病机制
在无头盆不称及产力正常的情况下,多数枕后位及枕横位可转成枕前位自然分娩,若不能转成枕前位,其分娩机制有以下几种情况:
1.枕后位 分枕左后位和枕右后位。胎头枕部到达中骨盆后向后旋转45°,使矢状缝与骨盆前后径一致,枕骨位于骶骨前,呈正枕后位。其分娩方式有以下2种情况:
(1)胎头俯屈较好:胎头继续下降,前囟先露抵达耻骨联合下时,以前囟为支点,胎头继续俯屈使顶部及枕部自会阴前缘娩出,继而胎头仰伸,额、鼻、口、颏相继由耻骨联合下娩出(图1)。此种方式为枕后位经阴道助产分娩最常见的方式,多见于产力强、胎儿小、骨盆大的产妇。
(2)胎头俯屈不良:胎儿额部先露于耻骨联合下方,逐渐娩出鼻根部,以鼻根部为支点,胎头俯屈,从会阴前缘相继娩出前囟、顶部及枕部,继而胎头仰伸,从耻骨联合下娩出鼻、口、颏部,至此胎头全部娩出(图2)。因胎头以较大的枕额周径旋转,胎儿娩出较前一种困难,多需手术助产。
2.分娩机转与分娩方式 胎头取枕后位入盆,不能定为异常机转,因为其中多数胎头可向前转135°至枕前位,按枕前位机转完成分娩。部分枕后位不能进行向前旋转135°者,可发生以下3种情况:①胎头在骨盆各个平面持续于枕右后位或枕左后位,如果胎头未衔接,或停留于+2或+2以上,人工旋转失败则阴道分娩可能性小,多需剖宫产结束分娩。②胎头向后转45°,使矢状缝与骨盆前后径一致,以低直后位下降到盆底,枕骨在骶骨前,前囟在耻骨弓下,胎头俯屈良好,以前囟为支点,使顶部、枕部自会阴前缘娩出,继而胎头仰伸,可以经阴道自然分娩;如果胎头俯屈不良,胎儿的额部先露出于耻骨联合下方,逐渐娩出鼻根部,以鼻根部为支点,胎头俯屈,娩出前囟,头顶及枕部,胎头再仰伸,继续娩出鼻、口、颏,最后胎头全部娩出(图3),此种多见于产力强,胎儿小,骨盆大的产妇,可以经阴道自然分娩;如果胎头俯屈不良,胎儿的额部先露于耻骨联合下方,逐渐娩出鼻根部,以鼻根部为支点,胎头俯屈,娩出前囟,头顶及枕部,胎头再仰伸,继续娩出鼻、口、颏,最后胎头全部娩出(图4)。这种分娩方式较前者困难,须用产钳助产,但忌用胎头吸引器助产。③胎头向前旋转45º到盆底,形成胎头低横位,以持续性枕横位分娩。
由于各学者对枕后位所持积极及保守态度不同,以及不同种族、地区的妇女骨盆形态大小有差别,因此,枕后位的分娩机转及分娩方式也不尽相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超声显像检测胎头方位,侯景蓉通过对64例枕后位分娩机转的观察,发现其中34例(53.13%)转成枕前位经阴道分娩,其分娩进展与分娩方式与枕前位类似,唯产程长于枕前位。胎头向前旋转多发生在胎头达+1,+2,+3或拨露时。19例经过充分试产仍持续于枕后位占(29.69%),产程各期明显长于内旋转成功者,阴道助产率及剖宫产率也明显增高。胎头转为直后位者7例占10.94%;转为枕横位者4例占6.25%。有人研究枕左后、枕右后的分娩进展,发现枕左后较枕右后转至前位分娩者产程短。分析发现二者在骨盆、胎儿、产力方面均无明显差别,这提示可能有其他影响分娩进展的因素存在。
Calkins曾提出乙状结肠位于母体骨盆腔左后1/4区域,膀胱位于右前1/4区域,这两个器官的定期扩张能将胎头推入两个剩余1/4区域,即左前或右后。由此推测,枕右后的胎儿在向前旋转过程中除受分娩三大因素的影响外,还受膀胱在右前1/4区域定期扩张的影响,使胎头转至前位所需时间延长;而枕左后的胎儿在向前旋转过程中受乙状结肠在左后1/4区域定期扩张的影响,促使胎头向前旋转。因此,枕左后位转至前位分娩者的产程较枕右后位转至前位分娩者短。
但在枕后位向前旋转失败,持续于枕后位时枕左后比枕右后难产倾向大,产程也长。8例持续于枕左后者有7例剖宫产分娩,其中4例胎头始终未衔接。11例持续于枕右者6例剖宫产分娩,其中1例胎头始终未衔接。Kurcipal报道初产妇持续性枕左后产程(14.92h)较持续性枕右后(12.62h)长;且产程异常和手术分娩率高,认为持续性枕左后比持续性枕右后更为异常。进一步分析它们与分娩三大因素的关系,发现持续于枕左后的其中骨盆狭窄及胎儿偏大(≥3 500g)所占比例有高于持续性枕右者趋势,提示持续于枕左后可能与骨盆狭窄,相对性头盆不称的关系更为密切。这可能是因部分持续于枕右后位是受膀胱因素影响所致,显然本身无骨盆狭窄或胎儿偏大因素存在。至于是否还有其他影响枕左后、枕右后位进展的因素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
1.症状
(1)临产后胎头衔接较晚,易导致宫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及胎头下降停滞。
(2)产妇自觉肛门坠胀和排便感早。
(3)产妇易疲劳:与产妇未至宫口开全即不自觉屏气用力有关。
(4)宫颈水肿,产程进展缓慢。
(5)若在阴道口见到胎发,经过多次宫缩及屏气用力仍不见胎头继续下降,应想到可能是持续性枕后位。
2.体征
(1)腹部检查:在宫底部触及胎臀,胎背偏向母体后方或侧方,前腹壁易触及胎儿肢体。若胎头已衔接,有时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胎儿肢体侧触到胎儿颏部或面部。因胎背偏向母体后方或侧方,胎心音在脐下一侧偏外方易听及,即接近胎背所在部位听得最清楚。
(2)肛查:肛查盆腔后部空虚,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斜径或前后径上,枕后位胎头后囟位于骨盆后方,前囟位于骨盆前方,触及前囟在骨盆右前方,后囟(枕部)在骨盆左后方则为枕左后位,反之为枕右后位(图5)。
(3)阴道检查:当宫口开全,出现胎头水肿、颅骨重叠致囟门扪不清时,可行阴道检查,根据胎儿耳廓及耳屏方向判定胎位,若耳廓朝向骨盆后方,则诊断为枕后位。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枕后位一般不难确诊,必要时可以结合B超检查,利用超声影像了解胎头颜面及枕部位置,可以明确诊断,及时处理,无须反复肛查和阴道检查。
争取于产程早期发现枕后位,这样才能及时处理避免产程延长。
1.漏斗形骨盆易出现持续性枕后位 凡漏斗形骨盆(包括男型及猿型骨盆),在临床早期若发现胎头取枕后位衔接,应警惕持续性枕后位的可能性。
2.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图表现各种异常情况 陈廉报道150例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图,除1例正常外,149例均有不同类型的异常;①胎头被阻于骨盆入口,多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或(和)活跃早期(宫颈扩张3~5cm时)宫颈扩张延缓或阻滞;②活跃晚期(宫颈扩张8~9cm时)宫颈扩张延缓或(和)阻滞,可表现为活跃期延长或减速期延长;③宫颈口开全后出现胎头下降延缓或(和)阻滞,致使第二产程延长。
3.背部疼痛 产妇临产后不久即感背部疼痛,随子宫收缩而出现,随产程进展而加剧。
4.产妇提前出现下屏 当活跃早期宫颈口仅张开3~5cm时产妇即有下屏感,这是由于胎头在骨盆入口处压迫直肠所致。
5.宫颈前唇常出现水肿 宫颈口扩张至8~9cm停滞,不易开全。
6.肛门坠胀 第二产程时产妇肛门坠胀严重。
7.腹部检查 母体腹部2/3被胎儿肢体占据,胎背偏母体的侧后方,胎心音不论枕左后或枕右后均在母体右下腹听得,但枕右后位时较响亮,因胎儿左侧胸廓贴近母体前腹壁(图6)。下腹部耻骨联合上触及的不是胎儿圆而硬的颅顶骨,而是胎儿颏部,根据胎儿颏的位置决定枕左后或枕右后位,在母体腹部右下方触及胎儿颏部为枕左后位,左下方触及胎儿颏部为枕右后位(图7)。
8.肛查与腹部检查联合应用 产程早期,宫颈口仅扩张3~5cm时,胎头水肿尚不明显时,可通过肛门指检了解胎头矢状缝。凡矢状缝在骨盆左斜径上,耻骨联合右上方扪及胎儿颏,则可疑诊枕左后位;矢状缝在骨盆右斜径上,耻联左上方扪及颏,则可疑诊枕右后方。
9.阴道检查 是确诊枕后位必要的手段。做一个合格的产科医师,阴道检查确定胎方位的准确率应达80%~90%。当产程进展异常,宫颈口扩张达到3cm或3cm以上,即可将两指伸入子宫腔,确定胎头方位,当宫颈口近开全或开全以后不久胎头变形与胎头水肿均不明显时检查,准确率可达90%。
1.超声显像检查 准确率可达90%以上,可用超声显像了解胎头方位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不需反复做阴道检查。
2.X线诊断 轴位片的胎头乳突开口方向(指向枕骨)向后,侧位片的胎儿脊柱在母体后方接近母体脊柱,均说明胎儿为枕后位。再根据前后片,胎儿脊柱在母体左侧或右侧,决定是枕左后位还是枕右后位。
持续性枕后位是常见的头位难产之一。常见原因为骨盆异常、胎儿大、胎头俯屈不良和宫缩乏力。剖宫产和手术产较高,如未被及时发现可因宫缩乏力而造成滞产、产后出血、生殖道损伤、产褥感染、胎儿窘迫、颅内出血、围生儿死亡等母婴并发症。阴道检查可以确诊。除存在明显的头盆不称外,均可试产。产程中保持良好的产力,密切观察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情况。经充分试产,如胎头始终不能衔接,或胎头虽然衔接,但未达 2或阻滞于 2水平,应剖宫产。枕后位胎头达 3或 3以下时,可以阴道手术助产。
产后大出血: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工作。
宫缩乏力:应警惕有时胎盘虽已排出,子宫松弛,较多量血液积聚于宫腔中,而阴道出血仅少量,产妇出现失血过多症状,故产后除密切注意阴道流血量外,还应注意子宫收缩情况。阴道流血量目测估计远少于实际失血量,故必须用弯盘收集测量。分娩前有宫缩乏力表现,胎盘娩出过程和娩出后出血过多,诊断当无困难,但要警惕前述隐性产后出血及可能与产道裂伤或胎盘因素同时存在。
软产道裂伤宫颈裂伤
凝血功能障碍在孕前或妊娠期已有易于出血倾向,胎盘剥离或产道有损伤时,出血凝血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