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某些临床已明确诊断的疾病伴有的、以广泛血管内凝血和出血倾向为特征的中间发病环节或并发症。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凝血物质进入血循环,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同时或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贫血甚至休克的病理过程,主要特征为凝血功能失常。其临床特点多变,实验室诊断方法也不统一,目前尚无一个确定的治疗方案,常规的一些治疗方法如肝素的使用,都未经过严密的科研论证。以前称之为消耗性凝血,实际上DIC过程中消耗的成分并不多见,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均可因不同的疾病而并发DIC,尤其是在孕晚期及分娩期发生最多,是严重影响孕产妇生命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1.重症病毒性肝炎 重症肝炎在临床与实验室检查上与DIC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出血倾向、肾脏损害、肝脏损害、神志意识改变、凝血因子水平低下及血小板减少等。而重症肝炎又是否发生了DIC并发症,在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的评估上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两者的鉴别要点。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本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与DIC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出血倾向、肾脏损害、意识障碍、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活化、代谢产物增多等。其鉴别要点,见表4。
3.原发性纤溶亢进本病极为罕见,可表现为出血倾向,纤维蛋白原极度降低及多种纤溶实验指标异常,须与DIC所致之继发性纤溶亢进鉴别。其鉴别要点有:①微循环衰竭及栓塞表现甚少见;②除纤维蛋白原极度低下外,其他凝血因子减少不明显;③血小板减少不明显,其活化及代谢产物不增加;④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亢进多为阴性;⑤除FPA外,其他凝血因子激活分子标记物如TAT、F1 2及AT-Ⅲ等一般正常。
(一)发病原因
产科DIC多发生于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常见的病症见于:
1.感染性流产 在非法堕胎和妊娠中期宫腔内注射药物时,感染引致细菌和细菌毒素入血,发生绒毛膜炎、羊膜炎以致败血症,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聚集,组织坏死释放凝血活酶。
2.过期流产胎死宫内 Pritchard(1959)报道,胎死宫内4周以上约有25%的孕妇发生低纤维蛋原血症,在4周以前娩出者几乎未见有凝血病。其发生低蛋白原血症是因为死胎的存留,释放组织凝血酶而引发DIC。
3.胎盘早期剥离 是危及母儿生命的产科急症。我国的发生率0.46%~2.1%,美国南部报道发生率0.46%~1.3%。因诊断标准不同而有差异,胎死宫内分别为1.2%和9.2%,胎盘早剥的原因不明但多数发生于高血压的患者,因螺旋小动脉痉挛性收缩,蜕膜缺血,缺氧损伤坏死,释放凝血活素,胎盘后血肿,消耗纤维蛋白原表现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
1.出血 产科DIC以子宫出血最常见,而且常误认为是子宫收缩不良的产后出血,延误抢救时间。子宫出血的特征是阴道持续流血不停,出血量多少不一,无血凝块。严重可伴有皮肤出血斑、牙龈出血、咯血、呕血、尿血,以及注射针眼和手术切口出血、渗血。
2.循环障碍 由于微循环血栓形成,静脉回流量急剧减少,加之失血,使循环发生障碍,血压下降,发生休克,而大量血小板的破坏,组胺和5- 色胺的释放,使微血管收缩,加重缺氧,严重影响主要脏器心、肝、肾和肾上腺功能;心肌收缩受抑制,心功能下降;肾因肾皮质血管栓塞、缺血、缺氧,可以发生坏死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则因肺毛细血管广泛栓塞、出血而发生承认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因此可出现神志模糊、脉速而无力、呼吸困难、发绀、少尿或无尿等症状。
3.起病方式 一般起病快、突然,发展迅速,以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重症妊高征多见。少数因凝血因子缓慢消耗,病情发展较缓慢,出血较轻,如过期流产、死胎等。
传统的DIC主要诊断标准如下(表2):。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迅速下降至<100×109/L,病情加重随之下降可达50×109/L,血小板下降示血凝因子消耗的简便方法,血小板计数<150×109/L为血小板计数少,不能除外DIC。
2.血纤维蛋白原测定 DIC的过程,是血浆维蛋白原经内外促凝物质的作用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液不断发生凝固,同时已形成的纤维蛋白,因为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增加而被溶解,故 DIC主要显示为血纤维蛋白原过少症(hypofibrinogenimia),一般低于1.6g/L;重症可低于1g/L。
3.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为外源性凝血系统初筛试验,由于Ⅰ,Ⅱ,Ⅴ,Ⅶ,Ⅹ因子消耗,从而使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增强FDP增多,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正常为13s,如延长3s以上则为异常。
4.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uglobulin lysis test) 此试验是除去血纤维蛋白系统的溶解物质,了解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正常值2~4h,纤溶亢进时则<120min。
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n test,3P试验) 正常时血浆内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含量极少,3P试验阴性,DIC时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增多,硫酸鱼精蛋白(鱼精蛋白)可使之分解,单体复合物自行聚合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凝块而成胶冻状,此过程称之为副凝固现象,3P试验为阳性,但当纤溶亢进时,纤溶酶作用增强,纤维蛋白被降解为D,E碎片时,则3P 试验为阴性,故3P试验可预测DIC不同阶段。
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在消耗性低凝血期和继发纤溶期,因血小板,凝血因子消耗,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产生过多,正常40~80μg/ml,DIC>40~80μg/ml。
7.全血凝块试验 若无纤维蛋白原检查条件,可参照全血凝块试管法:取患者血2~5ml放于小试管中,将其置于倾斜位,观察血凝固的时间,血凝固的标准是血凝块经摇动亦不松散,从而推测血纤维蛋白原含量(表1)。
8.纤维蛋白溶解试验 将正常人已凝固的血2ml加入患者2ml血中,30~40min,正常人血凝块破碎,表示患者纤溶活性亢进。
1.纤维蛋白肽(FP)A/B在凝血酶作用下最早从纤维蛋白原释放出来,可作为凝血亢进的早期指标,放免法测定,正常人FDA含量<9g /L,DIC早期升高达10~100倍,FPB<2,DIC增高,FPB β15~42,41~42肽段是纤溶亢进灵敏指标。
2.D-二聚体是胶联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纤维蛋白降解物,它既可反映凝血酶的生成,又可表现纤溶酶的活化,故可作为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指标之一,现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假阳性明显降低,Bick等研究显示D-二聚体试验敏感性94%,特异性80%,在诊断预测DIC时阳性预测值100%。
3.抗凝血酶-Ⅲ(AT-Ⅲ)是机体内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剂,由于持续凝血和活化的中性粒细胞所释放弹性蛋白酶的降解,以及AT-Ⅲ生成的减少,故AT-Ⅲ减少可诊断DIC,并可作抗凝血疗效的指标。
产科DIC应以预防为主,应提高高危妊娠,分娩的认识和处理,防止DIC的发生,产科DIC的特点是发病急,一旦发生DIC应积极结束分娩,去除子宫内容物,阻断外源性凝血物质,病情可迅速好转,自然缓解,必要时不失时机的使用抗凝剂防止DIC的发展。
1.休克 急性DIC能导致休克,休克的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由于微血栓阻塞微循环毛细血管网的通路,组织灌流量停止,组织细胞坏死可导致休克。也可出现微循环和体循环分流现象。虽然微循环被血凝块所阻,血液可不经毛细血管经动静脉短路回归静脉,临床表现可有正常的动脉压。实际已有组织细胞灌流量不足,所以休克的程度表现虽有不同,如不及时抢救改善组织细胞的灌流量,疏通微循环,再加上不同程度的继发纤溶出血,最终可导致严重的循环障碍,不可逆性休克。故DIC发生休克不一定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休克发生迅速,有休克出现早,且不易恢复的特点。
2.脏器栓塞 微血栓可累及1个脏器或多个脏器,微血栓形成的症状,因阻塞的器官的部位范围不同而有别,肾脏DIC的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尿和少尿或无尿。心脏DIC的表现为急性心功能不全、有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源性休克。肺内DIC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水肿和肺出血。脑内DIC可导致谵妄、惊厥甚至昏迷,肾上腺DIC可引致肾上腺皮质坏死出血。垂体坏死出血可导致席汉综合征。